<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15 09:24 原文鏈接: 以青春之我鑄就復興之民族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提出“四個率先”要求,為這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此后,中科院人時不我待、銳意進取,以“率先行動”計劃為主線,深化科技改革,產出創新成果,推進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跨越發展。

    5年后的今天,重溫講話精神、回眸奮斗歷程,以創新為指針、以實踐為標尺,我們希望藉此梳理出一條科研機構創新發展的清晰脈絡,發掘出科技創新所獨有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以及加快實施率先行動所觸發的漣漪效應。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玉泉路校區禮堂會議室的墻上,掛著17幅曾經在中科院工作、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著名科學家的照片。

    2013年7月17日,就在這間會議室,前來國科大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同中科院負責同志和科技人員、師生代表座談,希望繼續發揮緊密結合科研實踐培養人才的特色和優勢……將中國科學院辦成大師云集、英才輩出的大學校。座談結束后,習總書記又向國科大學子發表了即興演講,勉勵年輕人腳踏實地,珍惜學習的寶貴時光,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些對社會有用的事。

    之后的5年間,同樣在這里,國科大歷任黨委書記與國科大學子先后三次座談,希望每一屆學生都能夠從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中汲取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珍惜寶貴時光,努力把自己培養成能為國家科技事業創新發展作出貢獻的創新創業人才。

    5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般流逝,但總書記的話語和教誨深深地鐫刻在了國科大師生的心里,為國科大創新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根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

    流淌著中科院幾代優秀科學家血液的國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學。它曾經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

    國科大首批基礎醫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田紅嶺,在讀博的三年間,承擔了“實踐十號”衛星空間生物實驗、“天舟一號”微重力環境下肝干細胞培養實驗兩項重要空間實驗。

    這位2018屆博士畢業生回憶說,遇到挫折時,她常常拿自己的偶像——“兩彈元勛”錢學森、郭永懷激勵自己,“我想做腫瘤治療方面的研究,哪怕能在研究上有一點推動,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國科大人有著根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有著擔負國家責任和人民重托的優良傳統。

    “我們將服務國家確立為辦學理念之一。”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黨委書記兼校長李樹深院士介紹說。

    作為中科院“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任務的重要承擔者,國科大培養學生時刻牢記總書記提出的殷切希望,“把學到的知識回饋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些對社會有用的事”。同時,國科大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用行動回應總書記“科學家有祖國,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的重要指示。

    5年來,國科大人才培養碩果累累,共授予50735名研究生博士、碩士學位,290名本科生學士學位。這些研究生在學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有49000篇被SCI收錄、12878篇被EI收錄;166位學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發表論文;出版或參與出版專著886部;申報ZL總數25316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李樹深希望,國科大學子主動將個體融入國家和民族命運之中,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將個人理想鑲嵌在國家發展的宏偉目標中,以青春之我,鑄就復興之民族。

    科教融合實現歷史性突破

    7月2日,在玉泉路禮堂,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李樹深和導師們為首屆本科畢業生頒授畢業證書,撥正流蘇。這是國科大建校以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學位授予儀式。

    “從最早恢復研究生教育、培養新中國第一批博士,到現今第一屆本科生畢業,經過40年的發展,國科大已經從過去的研究生院,轉型為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大學。”李樹深認為,這標志著國科大在人才培養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在國科大,知識的創造者要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國科大根據授課需要,遴選了2599名學術水平高、愿意參與教學的高質量授課教師隊伍,搭起了導師制精英培養的四梁八柱。

    由院士、杰青、千人計劃學者、長江學者等科學家組成的本科生學業導師隊伍紛紛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帶進課堂,讓學生得以接觸最前沿的科技領域和最為鮮活的科研實踐案例。

    “對學生來說,國科大的課不好混;對教師來說,國科大的課不好講。”國科大常務副校長王艷芬笑著說。

    依托總書記提出的緊密結合科研實踐培養人才的特色和優勢,國科大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釋放育人潛力。

    5年來,國科大積極推進并完成了由研究所承辦基礎學院的重大舉措,落實了研究所建設學院和學科的主體責任,人才培養實力和學科建設水平顯著提高。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排名評估中,國科大共有40個具有博士授權的一級學科參評,其中18個獲得A+,A+學科數名列全國前三;在7月發布的ESI大學排名中,國科大國際綜合排名位列96位,成為率先進入ESI國際前100名的兩所中國大陸大學之一。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國科大通過課程教育、科研環境和創新實踐育人,科教融合為之提供了基本條件。在王艷芬看來,科教融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改革創新。

    積極迎接未來挑戰,主動想象未來可能。國科大積極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努力踐行總書記關于“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重要指示。

    5年來,國科大和中科院屬相關研究所共同籌建了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等,跳出常規高等教育的格局,讓學生與未來對話,嘗試去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相關工作已初見成效。

    這些學院是為至少15年以后的中國培養人才,為未來中國的“硬實力”占得先機。國科大的想法不可謂沒有魄力。老師們期待的,是學生實現從傳統教育的“填鴨”到自覺參與“玩”科學的境界之變。

    相關文章

    習近平和彭麗媛為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國際貴賓舉行歡迎宴會

    10月17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宴會,歡迎來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國際貴賓。這是習近平發表致辭,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各位嘉賓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

    習近平會見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

    10月17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習近平指出,一個健康、穩定、充滿活力的中哈關系,有利于兩國發展振興,也有利于地區和平......

    第九屆LipidALL脂代謝會議(北京)第一輪通知

    LipidALL脂代謝會議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稅光厚研究員發起,至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八屆。豐富的會議主題與優質的會議內容數年來吸引了超過數萬名各地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極大推進了脂質/代......

    習近平頒發命令狀并向晉銜的軍官表示祝賀

    7月31日,中央軍委晉升上將軍銜儀式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晉銜儀式。這是習近平等領導同志同晉升上將軍銜的軍官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剛攝上午10時許,晉銜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始。中央軍......

    習近平會見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

    7月2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成都會見來華出席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并訪華的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習近平指出,去年,我同佐科總統共同開啟兩國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在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

    習近平回信勉勵香港培僑中學學生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你們通過參與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儀式、與“天宮”航天員互動等活動,更加深刻體會到身為中國人的......

    總書記關注的這個題目,有中國的未來

    跨越時空,照亮人們前行之路,是思想的指引。江蘇蘇州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席話,望向一個城市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

    中科院學部回應《饒議科學》院士增選存行賄受賄問題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中科院道德委工作人員:希望饒議科學提供證據或線索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黃荷鳳院士:最好的預防從生命源頭開始

    DNA究竟攜帶著什么?DNA序列信息如何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現象?5月26日,復旦大學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院長黃荷鳳從理論到實驗,再到臨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