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26 15:24 原文鏈接: 優化耕地利用底層結構確保口糧長期絕對安全

      口糧安全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物質基礎,是安全中的安全。

      7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共同發布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23年約有7.33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臨吃飯難問題。

      我國用占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資源,養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人均糧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徹底告別了遇災必荒、逃荒要飯的悲慘歲月。

      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看到存在的隱憂。在過去的40多年中,化肥農藥的過度投入、重型農業機械的推廣和多重套種的高強度利用,不斷加劇農田生態系統退化,引起耕作層變薄、板結、酸化、有機質降低,嚴重威脅支撐口糧安全的自然資源物質環境本底。加之飲食結構變化引起的口糧需求增加,和“非農化”“非糧化”“細碎化”“邊際化”等良地劣用問題的不斷加劇,保障可持續的口糧絕對安全仍將長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過程中的一項艱巨挑戰。

      因此,急需從自然稟賦、空間格局、經濟補助、制度政策等多維度入手,優化耕地資源利用。對此,有以下一些建議。

      一是將耕地空間格局建構在適宜的自然稟賦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地自然地理、農業生產條件,把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優勢生產區落實落細,明確到縣、到永久基本農田區塊。

      二是制訂差異化的優勢口糧生產區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政策。13個糧食主產區要區別對待,800個糧食生產大縣也要區別對待。北方,特別是西北干旱區,重點是“穩”,要把可長期穩定利用的存量耕地保護好、建設好;南方,特別是水田,重點是“還”,要把特別適宜糧食生產的“非糧化”耕地找回來、建設好,恢復生產。

      三是選擇一批薯類優勢生產區,重點扶持,推動土豆主糧化,充分發揮薯類作物高能量產出的優勢。

      四是重點扶持一批大豆優勢生產區,給予激勵政策,探索耕地利用的用養結合、農牧結合模式。

      五是充分認識長期持續高強度利用導致我國耕地生態退化的現實,明確一部分低等級耕地、邊際耕地占比高的糧食生產大縣的休耕計劃。

      六是面向千億斤以上及具備千億斤產糧潛力的糧食大省,既要推出創新激勵政策,通過實施碳匯補貼等獎勵機制填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效益差異,推動政府管理部門與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糧積極性;亦要嚴格執行占補平衡政策,推行田長制,落實簽訂“軍令狀”,保障糧地安全。

      七是加強大平原區耕地細碎化治理,完善農地流轉政策;強化小農戶對規模化經營主體的監督能力,要求占補平衡、增減掛鉤、旱改水、進出平衡指標交易應有村民聯合體參與并占一定比例的收益,并相應的承擔長期管護責任。

      八是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將傳統以耕地為主的生產空間拓展到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加快“第二糧倉”中低產田改良與產能提升,積極開發鹽堿地、荒漠戈壁、海洋牧場等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副教授)

    相關文章

    優化耕地利用底層結構確保口糧長期絕對安全

    口糧安全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物質基礎,是安全中的安全。7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共同發布2024年......

    優化耕地利用底層結構確保口糧長期絕對安全

    口糧安全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物質基礎,是安全中的安全。7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共同發布2024年......

    中國工程院“新疆耕地資源與產能提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通過結題驗收

    2024年5月11日,由尹飛虎院士主持的中國工程院“新疆耕地資源與產能提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驗收會在新疆阿拉爾市召開。驗收專家組由康紹忠、陳學庚、鄧銘江等院士及相關業務和財務專家共9人組成。相關部......

    自然資源部通報一批弄虛作假和調查不認真把關不嚴問題

    記者2月18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切實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嚴明紀律,督促各地認真履職盡責,實事求是做好耕地地類變更工作,確保調查數據真實準確可靠,自然資源部決定公開通報近期督察發現的7個弄虛作假典型問題......

    聚焦耕地保護,加強土壤污染防治

    保護好耕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央財經委員會近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提出要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

    嚴守耕地紅線,遏制耕地減少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國洪在此間透露,近年來,通過采取“穩住總量、優化布局、壓實責任”等一攬子措施,全國耕地持續快速減少的態勢得到初步遏制。據悉,2022年全國耕地面積達19.14億畝,較上年末......

    “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需全領域科技創新支撐

    近年來我國耕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系統性提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筆者認為,有底氣實施“硬措施”的關鍵在耕地資源的科學認知清晰化、技術手段多樣化、管理制度精細化。......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于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里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

    深刻認識我國耕地質量內在懸殊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從南到北縱貫7個氣候帶,從東到西橫跨4000米高差,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相同。我國耕地便是廣泛分布于如此多樣化的本底條件下,既有雨熱同期、風......

    《土壤污染防治法》施行了這些內容您了解嗎?

    耕地土壤質量是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保障,涉及到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因此,土壤污染對農地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一直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1月1日,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