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黨和政府長期努力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預防和抵御災害的能力大幅提高,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筑起堅實屏障。然而,防災減災離不開每個人理念與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發揮社會大眾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安全、化解風險、抵御災害。我國當前防災減災教育實效如何?災害來臨時,個人應當如何自救?我們共同探討、求解。同時,我們請來四位活躍在城鄉社區的災害信息員,與您分享防災減災的努力與心得。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是潛藏在我們身邊的危險之源。面對這些不幸的“突襲”,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5月3日晚,福建福州某小區內,一名13歲男孩因電梯故障被困在6樓。多次拍打電梯門、按下緊急按鈕和開門鍵均無反應后,男孩撬開電梯轎廂門和層門鉆出,瞬間跌落電梯井道,不幸墜亡。
3月4日上午8時許,緊挨著廣西河池龍馬村小學的山巖崩塌,巨石砸穿教室,砸飛課桌。幸而教師盧金條在事發瞬間聽到窗外巨響,組織學生急速撤離、搖鈴向全校發出警報。50秒,202名師生上演了一場“教科書式脫險”。
前者令人扼腕嘆息,后者贏得全網點贊。災難面前,怎樣以緊急自救避免二次傷亡、贏得寶貴生機?當前我國民眾的防災自救意識與能力如何?在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這個沉重的話題亟待求解。
重視自救、學習自救,我們做到了嗎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學會防范與自救卻非一日之功。采訪中,多位專家、教師表示,能否抓住轉瞬即逝的“黃金時段”及時避險,與平時的防災教育及實踐關系密切。
“盧金條老師的正確應對,離不開學校日常的演練與準備。”防災科技學院副教授楊月巧認為。
據了解,龍馬村去年發生過山體災害,意識到危險性后,龍馬村小學于事后組織了應對山體落石的應急疏散演習,并自制了應急鈴鐺常備在辦公室。關鍵時刻,這些準備起了巨大作用。
而“吃人電梯”事故屢屢發生,卻暴露了學校、社區、家庭在應急知識教育方面的漏洞。
“城市社區,搭乘電梯已習以為常,但能說出電梯構造、安全常識的有多少人?電梯事故中遇險的很多都是老人、孩子,說明針對重點人群的安全普及存在短板,甚至空白。”楊月巧表示。
當前,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整體如何?
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課題組2020年底對某高風險地區的2000多戶居民開展調查,結果顯示:
一方面,居民對災害的關注度、風險意識、參與社區減災意愿、應急技能、應急知識掌握程度均有提升,近50%受訪者自認非常關注災害,與2019年相比上升14.2%;另一方面,受訪者對本村/社區發生災害的可能性認知較為樂觀,66.5%的人表示本村/社區近一年內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很小。
“從家庭層面看,雖然受訪者對自家減災能力普遍有自信,但事實上,風險應對行為卻沒有明顯改善。”北師大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介紹,被問及家庭應急物品準備情況時,仍有41.4%的居民表示家里還沒有配備應急包。
“居民的知識儲備是影響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風險監測處處長王成磊指出,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部分地方政府重“救災”輕“減災”,群眾防災減災意識仍然薄弱。
與災禍狹路相逢,應該怎么做
同樣是電梯故障,冷靜自救不乏成功樣本。例如,電梯急速下墜時,迅速按亮每層按鈕,或可激活防下墜、防沖頂裝置,趁電梯停頓開門間隙盡快離開。
專家提示,電梯有兩層門,轎廂入口的轎廂門和層站入口的層門。撬門逃生極度危險,應通過報警按鈕和對講系統呼救,等待維保人員解除故障。還有一些乘梯的壞習慣會給安全埋下“炸彈”,須注意糾正。電梯門正在關閉時,用手、腳等阻止關門;手扒電梯門、倚靠電梯門,等等。
火災、地震、沙塵暴等,也是居家易遇的險情。“家里應儲備一定的干糧、飲用水、收音機、手電筒等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遭遇突發狀態時,可在無電無水無網絡無信號等條件下發出警報。”河海大學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育民建議,如遇地震,應及時躲到兩個承重墻之間最小的房間,也可躲在桌、柜底及房間內側的墻角,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
夏季即將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多雨時段。據氣象部門預測,全年登陸的臺風個數可能偏多。
“面對暴雨災害,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預防。”楊月巧建議,要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預警信息。暴雨來臨前,應加固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從危舊房屋或低洼地區轉移到安全處。
“關鍵是要具備一定的災害風險辨識能力,擦亮火眼金睛。”陳育民舉例說,到山區旅行,要清楚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地震、滑坡、崩塌;在每年汛期,應對洪水、泥石流有所防范;在夏季,則需提防火災等風險。
王成磊建議,事故災難發生后,要第一時間積極自救互救,盡力降低致傷致殘率。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及時通過110、119、120等平臺報告求助。同時,堅決配合政府部門救援救助安排,不盲目行動,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提升應急能力,公眾教育如何開展
令楊月巧印象深刻的是,防災減災公共教育逐年多起來,入腦入心的程度卻不盡如人意。“很多人都知道,被稱為‘非常用持出袋’的急救包是日本家庭必備物品。實際上,我國一些家庭也有應急包,但不少居民對此不以為意,覺得包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創可貼。”
只有增強防災減災教育的有效性、精準性,才能幫助群眾提升意識、強化能力。多位專家表示,各級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度設計,有效引導和支持大眾學習掌握災害一般特征和避險自救技能。
“學校教育至關重要。應結合學生特點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相關學科課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陳育民建議。
受新冠肺炎疫情觸動,很多學校通過線上線下加強公共衛生安全教育,獲得學生和家長紛紛點贊。疫情引發人們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深層思考,將生態安全觀教育納入防災減災教育體系中,成為緊要的時代主題。
張強呼吁,完善個體—家庭—社區等主體間的系統性聯動,尤其是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一方面,應發揮學校的輻射作用,“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另一方面,父母們要真正重視防災減災教育,以身作則,對老人、孩子做好科普和保護。
“防災教育不僅是疏散演練,演練也不應只在防災減災日。要因地制宜有所側重,也要跟上時代推陳出新,創新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模式。”陳育民認為。
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離不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應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作品創作,使公民通過看影視、賞戲劇、聽歌曲等方式知曉防災減災知識,在災害發生時盡可能降低生命財產損失。”楊月巧表示。
科技部應急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社〔2022〕246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應急管理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應急管......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題:中國如何筑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專訪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中新社記者闞楓河南鄭州1天下了接近平常年景1年的降雨量;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高......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氣象,被譽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在我國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比為71%。與自然共處、共生和斗爭,是人類生活必須長期面對的主題。有數據顯示,得益于科技不......
“前方通往震中道路出現塌方,救援裝備無法開進。”危急時刻,先遣組利用無人機空中偵察,將道路受災情況上報指揮員。經過對實時回傳的塌方點照片分析,考慮到山體二次塌方的可能,指揮員果斷采取遙控挖掘機單向清理......
5月12日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黨和政府長期努力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預防和抵御災害的能力大幅提高,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筑起堅實屏障。然而,防災減災離不開每個人理念與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發......
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和國際防災減災科學聯盟聯合主辦的防災減災國際高層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聚焦國際防災減災科技發展、減......
2019年5月12日,為期兩天的“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在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共同主......
修建于崇山峻嶺之中的山嶺隧道,呈現復雜的地質條件、強烈的構造活動、復雜的施工技術、不可預見風險因素多等特點。山嶺隧道由于規模大、發展快,技術和管理力量難以充分保證的客觀原因,加上對不良地質體的辨識、風......
人口健康、海洋發展、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面向2030,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在“十三五”期間將有哪些“大動作”?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為您獨家描繪屬于中國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的三大看......
6月30日,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藍色預警,今年第6號熱帶風暴“溫比亞”7月1日前后在廣東臺山到海南萬寧一帶沿海登陸。而就在上周,今年第5號熱帶風暴“貝碧嘉”波及我國廣東、廣西沿海及海南南部,對當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