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10 11:48 原文鏈接: 我國如何筑牢氣象這一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中國如何筑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專訪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

    中新社記者 闞楓

    河南鄭州1天下了接近平常年景1年的降雨量;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高溫預警;8月初就進入枯水期的鄱陽湖,創造了71年來的最早紀錄……這兩年,反常天氣經常成為熱門話題。

    環顧全球,從500年來最嚴重旱災席卷歐洲,到造成上千人死亡的巴基斯坦洪災。全球變暖加劇的背景下,頻發的極端天氣正成為影響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

    有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9年,這30年間,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災害、67.6%的人員因災死亡、83.7%的經濟損失和92.4%的保險損失,由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引起。

    “減災就是增效”。過去十年,在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這句話既是發展經驗,也成了社會共識。

    2021年的《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氣候年景整體偏差,但與近十年平均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偏少。

    從更長的時間軸觀察,在中國,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已經由2012年的0.65%下降至2021年的0.29%。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介紹,這與中國近年來不斷提升預報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有關。一方面,氣象的預報預警能力不斷強化,氣象作為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能力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國家防災減災的應急體系不斷得到強化,多部門聯動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不斷完善。

    許小峰說,在國家防災減災體系中,氣象既是“瞭望塔”,也是“烽火臺”和“發令槍”,氣象部門的信息發得早不早,報得準不準,用得好不好,對整個防災減災體系運轉至關重要。

    在打好提前量方面,如今,中國氣象部門的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臺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縮小至65公里。

    在“最后一公里”方面,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成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預警公眾覆蓋率超過80%,預警發布時效達到3至8分鐘。

    不過,一個嚴峻的趨勢不得不引起警惕。“極端天氣的致災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而且呈現出反常的特征。”許小峰稱,這對新時期氣象服務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統籌協調都提出了新挑戰。

    構建領域更細分、送達更精準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體系,完善跨區域、跨部門的應急聯動機制,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科學決策水平,提高公眾的氣象科學素養……在許小峰看來,這些都是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強化的環節。

    今年7月,中國發布《“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災害發生10小時之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全國城鄉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這份中國國家層面發布的第4個防災減災綜合性規劃,有宏觀目標的設定,更明確了諸多具體工作的時間表和任務書。

    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許小峰說,防災減災,既要求技術提升、機制完善,更要求思想意識的警覺和發展理念的革新。(完)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夏天,我們經歷了超長的高溫天氣,大眾感受的“熱”跟全球變暖的“暖”之間有什么關系?

    許小峰:我們常說的氣候變化的確是以變暖為特征,但是這種“暖”跟我們今年感受到的“熱”還真不一樣。以100年為單位,全球平均氣溫增高了1.2℃,這種變暖是一個緩慢上升過程,不是每天都能直觀感受到,但是會反映在冰川積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很多方面。

    我們感受到的破極值的罕見高溫,其實是源于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極端天氣頻次增加的結果。這種極端天氣可能表現為極端強降雨,比如去年的鄭州暴雨,也可能表現為極端高溫少雨,比如說今年我國南方發生的大范圍嚴重干旱。

    中新社記者:那么,近年來,天氣的致災頻率和強度是不是在增強?這會是未來的常態或者趨勢嗎?

    許小峰:答案是肯定的,極端天氣的致災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而且呈現出異常特征。比如,去年河南暴雨發生之前,1949年以來河南曾出現過5次全省性的強降雨過程,但去年的暴雨過程,河南累計雨量最大值、小時最大降水量及日雨量都大于上述5次過程,均突破極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中,已經給出一個明確結論,就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增加。我們發布的《中國氣候公報》也證實,中國的極端天氣頻率在增加。比如,世界氣象組織今年作出一個預判,高溫天氣或將成為歐洲夏季的“標配”,氣候變化引發的高溫頻發趨勢將至少持續至2060年。

    這種現象的發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是說一年兩年就過去了,今年是高溫,明年會遇到哪種類型的極端天氣尚難確定。所以,極端天氣的頻發,可能是一個未來較長時間我們要面臨的問題,大家要對此投入更大的關注。

    中新社記者:去年鄭州暴雨,今年南方一些地區發生嚴重干旱,對這樣的極端天氣,預報預警的難點在哪里?

    許小峰:大家要消除一個誤區,天氣氣候預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這里的“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我報明天那個地方要下暴雨,但是暴雨的落區具體到哪里,很難精確預報。

    今年年初,我們在會商全年氣候特征的時候,長江流域的高溫已經被圈出來。但是,今夏高溫范圍波及整個長江流域,甚至青藏高原的氣溫也偏高,出現這么大范圍的極端高溫,就超出了我們的預測能力。

    從具體的天氣預報來說,我們不要期待提前24小時或者48小時就能得到一個非常精準的預報,這是做不到的。但是,公眾看天氣預報一定要注意跟蹤,預報是隨時在訂正的。隨著氣象技術的提升,我們現在可以通過網絡不斷向公眾更新訂正最新的天氣預報。最初可能報得不夠準確,通過不斷跟蹤變化、調整訂正,會越來越準,越來越接近實際情況。

    中新社記者: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廣發并發,但氣象災害損失反而較常年相比有所下降。如何看待氣象在防災減災領域的作用?

    許小峰:是的,2021年,我們國家的整體氣候年景偏差,但與近十年平均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偏少,這與中國近年來不斷提升預報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有關。

    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我國氣象基礎設施的能力水平顯著提升,為氣象預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氣象作為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在國家的防災減災體系中,氣象是“發令槍”,氣象預警預報發出之后,應急、水利、自然資源、農業、通信等多部門協調聯動,應對氣象及其衍生、次生災害影響,這就是我們國家應急減災體系的建設,這個體系的發展完善對于防災減災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新社記者:您提到氣象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近10年來,這“第一道防線”建設有哪些進步,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

    許小峰:2006年,國務院曾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到2020年,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使氣象整體實力接近同期世界先進水平,若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近10年來,我們能看到,在氣象中的很多領域,我們不僅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有些地方還領跑全世界。例如, 2021年7月,“黎明星”風云三號E星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唯一同時擁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條軌道氣象衛星組網觀測能力的國家。

    再列舉一組數字,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由7個大氣本底站、25個氣候觀象臺、超7萬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23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顆在軌運行風云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雷達監測網規模為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鄉鎮地面氣象觀測站覆蓋率達100%;建成1093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這個數量是2012年的4.5倍。

    中新社記者:除了顯而易見的極端天氣,“全球變暖”還會給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風險挑戰?

    許小峰:很多人認為,氣候變化就是一個天氣氣候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現在更關注氣候變化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不是一種自然變化。

    例如,對水源來說,冰雪融化直接導致了一些江河的固態水庫在慢慢消失;對于農業來說,氣溫升高導致一些農作物的病蟲害在冬天不會被凍死;對海洋來說,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后會有一個酸化的過程,這個酸化對于海洋生態會造成破壞,另外,海平面上升會直接威脅到一些島國土地面積等等。

    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還會有衍生問題。例如,今年夏天的川渝地區的干旱,這里本來是水力發電非常豐富的地區,今夏的罕見高溫少雨,猝不及防地導致了華西地區的水力發電緊張,對民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影響。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氣候變化只是一個溫度問題,它會對人類生存帶來系統性挑戰。

    中新社記者:氣象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防災減災方面,是否也需要增強國際合作?具體有哪些方面需要國際間的協作?

    許小峰:從強化氣象服務來說,各國間天氣氣候預報服務一直有良好的國際協作。例如,通過合作建設風云氣象衛星海外直收站、加強風云氣象衛星數據產品共享等,我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風云氣象衛星數據服務,目前已覆蓋124個國家和地區,有30個國家注冊成為風云氣象衛星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向42個國家開通綠色服務通道。


    相關文章

    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

    今年6月是第二十二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一個月來,全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統一部署,圍繞“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

    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外場試驗實施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防災減災: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挑大梁

    5月12日,我們將迎來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研發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防災減災領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極高的防災減災設備投入實戰。地震預測、火災救援、臺風預報……在......

    航空氣象員:在大氣千變萬化中科技煉“精”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二〇二二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公布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

    氣象站立田頭農業氣象觀測網越織越密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世界氣象組織批準全球溫室氣體監測計劃

    當地時間3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批準通過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計劃,以填補關鍵信息空白,并支持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機構指出,當下許多涉及溫室氣體的國際和國家活動主要是由研究界支......

    中央氣象臺:弱冷空氣將影響華北東北

    中新網2月23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3-25日,受弱冷空氣影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黃淮中東部、江淮、江南中東部、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4~6℃降溫,局地降溫8℃以上。此外,23日,西南地......

    中國氣象局:十二類基本氣象數據對社會開放

    中國氣象局日前向社會發布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包含12類52種氣象數據和產品。新版《目錄》中自主研發產品占比大幅提升。其中,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模式數據、實況和再分析數據......

    中國氣象局:2月氣候利于早稻播種及小麥越冬

    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預計2023年華南南部地區早稻播種期氣候條件較好,2月中下旬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概率較高,整體利于早稻播種。北方冬麥區大部氣溫偏高;西北地區東部、華北西部降水偏多,大部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