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州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團隊測試了一種再生心臟治療新策略,將源自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HiPSC)的心臟球體(心臟細胞的三維簇),注射到患有心肌梗塞的猴子體內,并觀察到良好效果。相關研究26日發表在《循環》雜志上。
研究表明,源自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心臟球體可以很容易地運輸和注射到心臟受損區域,促進其再生和功能恢復。
將心肌細胞移植到心臟受損區域,并使其恢復失去的功能,是一種再生心臟療法,但目前,術后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非常高。
研究人員在培養基中培養了HiPSC,使它們分化為心肌細胞,從中提取和純化了心臟球體,然后將大約6×107個細胞注射進食蟹獼猴受損的心臟。他們對猴子進行了12周監測,定期測量其心臟功能。在此之后,他們在組織水平上分析了猴子心臟,以評估心臟球體能否再生受損的心肌。
首先,該團隊驗證了HiPSC在心肌細胞中的正確重編程。他們通過細胞水平的電學測量觀察到,培養細胞表現出典型的心室細胞的電位模式。這些細胞也對各種已知藥物產生了預期反應。這些細胞大量表達黏附蛋白,有助于它們的血管整合到現有心臟中。
之后,這些細胞從慶應義塾大學運送到230公里外的信州大學。在4℃標準容器中保存的心臟球體可毫無問題地承受4小時旅程。這意味著在將細胞運送到醫療機構時無需極端低溫措施。
最后,猴子接受心臟球體或安慰劑直接注射到受損心室中。在觀察期間,心律失常非常罕見。在治療組的前兩周內,只有兩只猴子經歷了短暫的心動過速。通過超聲心動圖和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研究團隊證實,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的猴子心臟在4周后左心室射血更好,表明其血液泵送能力更強。
組織學分析最終顯示,心臟移植物已成熟,且與原來的組織正確連接,鞏固了先前觀察的結果。
作為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之源,心臟健康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然界中卻存在著很多威脅心臟健康的物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約占全球死亡總人數的1/3。微納......
據最新一期《風濕病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攝入一些咖啡因,或能為心臟健康加分。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目前醫生給出的建議大都與減少炎癥有關,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藥物、不吸煙、降低膽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壓等......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領導的團隊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研發出一種新的3D打印材料。這種材料既有足夠的彈性以承受心臟的持續跳動,又具有足夠的韌性以承受關節的擠壓負荷。它易于塑形以適應患者獨特......
一份指南提出,英國應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監督所有使用干細胞培養的胚胎模型的研究。這是英國首個此類研究指南。據《科學》報道,近日,由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工作組發布了這項實踐準則,旨在消除長期存......
5月31日,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發表聲明稱,全球第二例接受基因編輯豬腎移植的患者麗莎·皮薩諾,在移植47天后,因“左心室輔助裝置產生的血壓不足以為腎臟提供足夠的血液灌流,導致她的移植腎功能累積性......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教授魏全團隊聯合生物治療研究中心教授錢志勇團隊在《先進科學》發表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甘露聚糖(Man)的新型靶向納米藥物Que@MOF/Man,通過精準靶向心肌......
大多數房顫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并且有已知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肥胖和睡眠呼吸暫停。為什么自行車手、跑步者和其他健康狀況良好的運動員有時也會有這類風險?人們對此知之甚少。這可能涉及遺傳因素和與運動......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主任張鴻飛團隊研究揭示了交感神經-巨噬細胞軸在缺血性腦卒中后心臟損傷中的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雜志》(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
圖為人體體內器官透視圖。圖片來源:美國心臟協會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合力制作了心臟微血管的亞毫米分辨率圖像。利用這一技術,科學家已在人類患者身上進行了測試,并對心臟狀況和未確診......
一項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雜志》的研究發現,生氣——哪怕只是幾分鐘,也會改變一個人的血管功能。這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這一發現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在情緒爆發時經歷這些事件。有些人在生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