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和齊魯師范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術研討會在海南三亞召開。會議旨在通過創新共享玉米EMS突變體庫種質材料,搭建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研究協作平臺,協力推動我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會議特邀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所所長李新海等17位專家圍繞玉米形態建成、品質調控、抗病機理、密植高產、大數據分析等主題作學術報告。會議期間還舉辦了以突變體鑒定與應用為主題的技術培訓,并組織會議代表赴生物所樂東基地進行田間考察。
據悉,以自交系B73為背景的可進行基因檢索的玉米EMS突變體庫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覆蓋3.6萬多個基因,占玉米基因總數的92%,經過多年發展,該突變體庫已成為國際上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關鍵材料平臺,大大加快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步伐,有力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100余位來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近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所鮮食玉米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JCR和中科院Top1區,影響因子8.2)在線發......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海洋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研究人員,通過圖位克隆、轉錄組和代謝組等生物學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塊調控......
草害是制約玉米高產穩產的關鍵要素之一,田間雜草與玉米爭奪水、肥、光和空間,且易滋生病蟲害,化學除草是玉米田首選的除草方式。草甘膦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劑,其滅生性的特點在防治雜草的同時對玉米也會產生藥害,培......
8月26日,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與河北沃土種業簽訂“基因編輯玉米增密增產種質創制、輕簡品種選育與配套化控技術研制”合作研究協議。三方將合作開發基因編輯玉米增密增產專利技術,創制基因編輯增密增產新......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玉米種業室團隊以甜玉米為研究對象,對甜玉米高溫下的表型特征變化進行觀察,發現了提高鮮食玉米耐熱性基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從南到北陸續展開,是落實示范推廣面積、提高播種質量的關鍵時期。4月19日,農業農村部在四川省達州市召開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培訓會,......
作物的雜交后代比它的雙親表現出更大的生物量、更強的抗逆性、更高的產量,這就是雜種優勢。百余年來,遺傳學家一直在苦苦探尋其背后的遺傳學機理,尋找能讓后代比雙親更“杰出”的基因位點,卻難以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玉米、水稻和小麥是迄今馴化最為成功的三大農作物,為全人類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攝入。由于它們的馴化地區、祖先各不相同,形態習性各異,其馴化過程是否遵循共同的遺傳規律在科學界長期存在爭論。3月25日,《......
玉米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廣泛,除作為飼料外,還有各種工業用途,并為人類提供優質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異花,天然異交率高達95%以上,因此雜交種制種和專用玉米的生產需要嚴......
經過10年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從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過雜交實驗,有效提高了現代玉米的蛋白含量,這一成果11月1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