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合作團隊結合數學建模以及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第一次譜系分化的起源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研究工作發表于Development。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命運決定起始于桑葚胚階段(16細胞期),此階段的卵裂球首次在位置上出現了不對稱分布:定位到桑葚胚表面或內部的細胞將在隨后的發育中走向不同的細胞命運,“內”細胞分化為內細胞團(ICM,隨后發育為胎兒);而“外”細胞分化為滋養外胚層(TE,隨后發育為胎盤)。然而,近年來的一些證據表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出現形態上的不對稱分布之前,早在4-8細胞期就已經出現了分子水平上的不對稱,并認為不同卵裂球之間分子水平的不對稱分布是決定卵裂球向ICM 或 TE分化的關鍵。然而,卵裂球之間的分子差異最早從何而來?卵裂球之間最初在分子水平產生的差別在后續分裂中如何動態變化并驅動不同的細胞命運決定?這些均是領域內尚未解答的問題。
借助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動物所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和人類從受精卵到16細胞期每個卵裂球的單細胞測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后發現:第一次卵裂后,兩個卵裂球的表達譜就出現差異;由于此時合子基因組轉錄還未開始,這種差異源于分裂時細胞內物質分配的隨機性。與這種隨機性相吻合的是,那些對細胞生存必不可少的因子,由于含量高,比較容易被均勻分配;相反表達量低的因子(往往對細胞命運起調控作用),很難得到均勻分配,導致在兩個卵裂球中含量出現差異。
伴隨著2細胞后期合子基因組轉錄啟動,這種卵裂球之間的隨機差異出現了兩種趨勢:一些分子趨向于消除在各個卵裂球之間的差異,符合數學上的“單穩模式”;而另一些分子在各個卵裂球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出現兩極分化甚至“全或無”的分布,符合數學上的“雙穩模式”。有意思的是,符合“雙穩模式”的分子往往與細胞分化相關,提示這些分子及其形成的“雙穩模式”是引導早期卵裂球出現命運分化的關鍵。
進一步分析發現,具有相反作用的譜系決定因子,例如Carm1 (決定ICM) 和Cdx2 (決定TE),在8細胞時期(形態上無明顯區別)已經在不同的卵裂球內形成了各自的優勢比例。這在分子層面已經預示了各個卵裂球后續不同的分化潛能。
該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了早在卵裂球產生形態學差異之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出現對稱破缺(symmetry breaking)的動態進程。文章指出最初的不均等分布起源于卵裂產生的分子隨機事件,繼而通過轉錄調控將卵裂球之間的差異放大,而作用相反的譜系決定因子間力量博弈的勝負介導了第一次細胞命運決定。這些結果為理解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第一次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
該課題主要由動物所段恩奎、周琪以及陶毅3個研究組合作完成,北京大學教授喬杰和湯富酬合作參與了本項工作。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科技部以及國家基金的支持。
不同卵裂球之間關鍵因子的隨機差異分布與轉錄調控反饋共同驅動了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第一次命運決定
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構建大小蝙蝠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和聽覺皮層的單細胞圖譜,對比不同聽力能力蝙蝠物種的聽覺皮層表達差異,鑒定了Parvalbumin(PV)+抑制性神經元和CPLX1基因(編碼compl......
人、狗、貓等許多哺乳動物的前肢都有五指。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五個手指,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國趣味科學網5月7日報道稱,科學界對此有多種解釋。哺乳動物屬......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一生只能換一次牙齒。而在爬行動物中,牙齒則會以一定的模式不停的進行替換,因此換牙就成了它們的常態。那么,在億萬年前,恐龍是如何換牙的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副教授......
候鳥遷徙,蝴蝶振翅,心臟律動,生命的節律演繹著自然界最美妙的生命交響樂。然而,生物體如何能感知一天的時刻變化?相關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等待著科學家們的實驗與回答。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
密歇根大學許獻忠教授、段波副教授等在NatureNeuro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kainatereceptorGluK2mediatescoldsensinginmice的研究成果。該研......
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劉振牽頭的課題組發現一種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動物中適應性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龍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載體如何影響病毒的傳播和進化。他們報告了669種病毒......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資助下,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在野生小型哺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長尾鼩鼱屬分類和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在喜馬拉雅地區發現2個哺乳動物新種以及一個待描記新種。圖為雪山大爪鼩鼱生態照。中國科學......
根據《自然·地球科學》26日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顯示,在約2.5億年后下一個超大陸形成時,炎熱氣候將會超出哺乳動物生理極限。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有避免過熱的策略。但溫度長時間超過40℃會導致許多哺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