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北電力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劉志堅團隊在《細胞》子刊《交叉科學》(iScience)發表論文,對室內空間氣流模式和生物氣溶膠遷移機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評估了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導致室內人員的暴露風險。
多路徑傳播氣溶膠行為及暴露風險評估途徑 華北電力大學供圖
在后疫情時代,呼吸道病原體呈現多途徑傳播的特征。目前人們對兒童在室內環境中的易感性、短期空氣動力學以及暴露風險的認知存在缺乏,尤其在人員密集的醫療環境中,兒童面臨的生物安全問題亟待關注。
其中,當前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在人員密度大、密集接觸可能性高的密閉環境中,兒童相比成人對呼吸道病毒的易感性存在何種差異,以及病原體的不同傳播途徑對兒童感染的相對貢獻是如何衡量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志堅團隊以某醫院兒童輸液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驗和計算分析,以評估與呼吸道病原體相關的暴露風險。研究結果為密閉環境內呼吸道病原體的傳播規律、以及如何應對全球/季節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暴露風險提供了理論支持。
研究結果定量證明了室內通風引起的再循環結構(包括送風方式和換氣速率)在氣溶膠擴散中起主導作用。在高換氣速率下,捕獲到的氣溶膠顆粒在沉積顆粒總量中占很大比例,由空氣傳播導致的成人和兒童暴露風險差異并不顯著。然而,由于陪同父母的體表沉積、臂展線以下的墻壁氣溶膠沉積以及兒童較高的活動頻率,最終導致兒童的接觸暴露概率顯著增加。
據介紹,合理應用這些研究結果,可實現多種情況下呼吸道感染機制的可視化,提高對呼吸道疾病動態傳播的理解水平,為流行病期間兒童健康的非藥物干預措施提供重要指導。研究成果的應用不僅局限在兒科醫療環境中,還能為學校、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室內環境的疾病干預提供指導。
流感病毒復制復合物的結構,由兩種病毒聚合酶(深灰和淺灰)與人類ANP32(紫色)相互作用組成。圖片來源: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存在顯著生物學差異,這通常可防止禽流感從鳥類傳播到其他物種......
流感病毒復制復合物的結構,由兩種病毒聚合酶(深灰和淺灰)與人類ANP32(紫色)相互作用組成。圖片來源: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存在顯著生物學差異,這通常可防止禽流感從鳥類傳播到其他物種......
瘧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盡管人們作出了巨大的控制和努力,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有感染瘧疾風險的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瘧疾每年導致近2.5億人感染,60多萬人死亡。鮮為人知的是,除了......
據《科學》報道,現在,一篇數學建模論文揭示了為什么病原體難以傳播這么遠的距離。研究人員計算了一系列歷史性航行導致目的地引入病原體的可能性,發現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可能性相當低。7月16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病原體和細菌不僅會使人類和動物生病,也會對植物造成嚴重破壞,每年造成全球農作物減產超過20%。近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進展》發表成果,通過使用高速攝像機拍攝真菌孢子的散播過程,揭示了健康植......
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人員從人類鼻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生素物質,可用來對抗病原體。這種名為epifadin的分子是由表皮葡萄球菌的特定菌株產生的。他們將epifadin歸為一類前所未知的新型抗菌化合物,它......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劉志堅團隊在《細胞》子刊《交叉科學》(iScience)發表論文,對室內空間氣流模式和生物氣溶膠遷移機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評估了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導致室內人員的暴露風險......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劉志堅團隊在《細胞》子刊《交叉科學》(iScience)發表論文,對室內空間氣流模式和生物氣溶膠遷移機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評估了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導致室內人員的暴露風險......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劉志堅團隊在《細胞》子刊《交叉科學》(iScience)發表論文,對室內空間氣流模式和生物氣溶膠遷移機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評估了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導致室內人員的暴露風險......
真菌感染會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構成威脅,甚至帶來嚴重后果。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HU)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闡明了真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有望促進新型抗真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