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報道,至少有2%的40歲以上人群和5%的70歲以上人群,在其血細胞中具有白血病和淋巴瘤相關突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10月19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
該研究報道稱,作為衰老過程的一部分,體細胞中的突變可隨機積聚,大多數是無害的。對于一些人來說,血細胞中的基因變化,可能在引發白血病和淋巴瘤中發揮作用的基因中發展,盡管這些人并沒有血癌。
這一研究結果,以近3000名患者的血液樣本為基礎,并不意味著具有這些遺傳突變的人,注定就會患上一種血液系統腫瘤。事實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白血病或淋巴瘤等血癌的發病率小于0.1%。
本文資深作者是華盛頓大學基因組學研究所丁莉(Li Ding)博士,丁莉博士早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猶他大學,曾在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丁莉博士曾成功領導了肺腺癌的基因組學研究,并鑒定出導致肺癌的關鍵基因和通路。她還與其他同事一起分析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腫瘤和皮膚基因組,這也是第一個完全測序并分析的癌癥基因組。丁莉博士2014年入選湯森路透評選的全世界17位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此前,湯森路透公布的2012年度最熱門科學家中,丁莉博士就榜上有名。相關論文:Nature子刊:20%的卵巢癌患者具有遺傳傾向。
丁博士指出:“但是很明顯,許多70歲以上的人具有這些突變。這項研究的力量在于,我們篩選了大量的參與者。我們還不知道,具有其中一個突變,是否就會引起高于正常血癌患病的風險。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來更好的理解這些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了The Cancer Genome Atlas項目參與者的血液樣本,這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癌癥研究所和國家人力基因組研究所資助的一個巨大項目。研究工作包括編目20多種癌癥相關的遺傳錯誤。
其血液樣本用于當前研究分析的患者,已經被診斷患有癌癥,但是并不知道是否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或血液病。他們確診時的年齡從10歲到90歲不等,在開始癌癥治療之前,捐獻其血液和腫瘤樣本。因此,研究人員確定的任何突變,不會與化療或放射治療有關,這些療法可破壞細胞的DNA。
研究人員,包括基因組研究所科學家Mingchao Xie、Charles Lu和Jiayin Wang博士,將注意力集中在出現在同一患者血液中、但并不存在于腫瘤樣本中的突變。血液中的這些基因變化,將會與發展為血細胞的干細胞中的變化有關,而不是同一患者的腫瘤。
他們仔細研究了556個已知癌基因。在341名40到49歲之間的患者當中,少于1%的人在19個白血病或淋巴瘤相關基因中具有突變。但是,在475名70到79歲的人當中,有超過5%的人在這些基因中發生了突變。在132名80到89歲的人中,有6%以上的人具有這些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指出,19個基因中的9個基因出現反復突變,這是一個指標,表明這種變化可驅動或啟動具有這些突變的細胞發生擴增。
研究人員稱,這種細胞擴增顯然并不是白血病或淋巴瘤。在一小部分患者當中,它可能是血液癌癥的一個前兆,但是這項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用來預測患上這些疾病的未來風險。
目前的研究可能低估了白血病和淋巴瘤基因突變攜帶者的比例,因為研究人員只能識別小的突變,而不是大的結構變化、或遺傳物質塊的插入和缺失。
不過,通過基因測試來探討“具有白血病和淋巴瘤突變”是否可作為血癌風險的一種預測手段,還為時過早。
本文共同作者、白血病科學家Timothy Ley指出:“我們不希望任何人認為他們應該篩查這些突變,以了解他們患白血病或淋巴瘤的風險。了解這些基因突變如何增加一個人的血癌患病風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時候進行遺傳檢測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在數以萬計的患者中重復研究,并隨時間跟蹤突變的發展,他們就可以更精確地確定發展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單個突變或組合突變的風險。丁莉博士說,這一研究是很有趣的,但是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并且需要大量的財力資源。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
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和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Long-termengraftingmultilineagehematopoie......
·NTRK和RET融合是該檢測支持檢測的兩種基因變化。這些特性支持該體外診斷試劑作為兩種癌癥藥物的伴隨診斷方法——拜耳(BAYRY.US)的Vitrakvi和禮來(LLY.US)的Retevmo。拜耳......
記者27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研究揭示了其調控機制。該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得到人類受試者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豬肉的偏好也發生改變,更加偏愛吃優質的瘦肉。我國地方豬肉質優良,但普遍肥肉多、瘦肉少。比如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湖南地方豬寧鄉花豬,瘦肉率僅38.6%,而國外引進豬種(杜......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
最近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1)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整套表達的球蛋白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燕麥中的主要儲存蛋白及其染色體位置。為了獲取這些信息,研究人員利用串聯質譜法(MS/MS)分析分離的球蛋白,以確認......
盡管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在APOE、BIN1和CLU等基因中發現了數百種與AD相關的常見變異,但是由于GWAS存在基因組覆蓋密度低和檢測罕見變異能力差的問題,目前與AD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