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華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工)舉辦主題為“這是你的時代,你的未來”的校園開放日活動。記者獲悉,今年華工本科招生總規模是7000人,包括強基計劃、綜合評價、普通類、國家專項、高校專項等多個招生類型。其中,在廣東省計劃招生3500余人。
今年華工優化專業結構,增加報考熱度高的專業計劃,新增“智能海洋裝備”“軟物質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低碳與智慧能源試驗班)”“統計學”“工業工程”5個專業招生,升級交通運輸類專業為“工科試驗班(智能交通與運輸)”。招生專業(類)包括19個專業類,31個專業,22個教學改革班。
考生家長現場了解招生政策。華軒供圖
記者了解到,“智能海洋裝備”專業計劃招生20人,是面向未來海洋科技發展和應用的新交叉學科專業。今年首次以智能海洋裝備創新班(本碩、本博連讀)名稱招生,采用本碩博貫通培養。
“軟物質科學與工程”計劃招生60人,是全國首設專業,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空天科技、碳中和、量子信息等領域的前沿和需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軟物質領域基礎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多學科、交叉領域前沿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的能力。
“能源與動力工程(低碳與智慧能源試驗班)”專業計劃招生40人,該專業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主要培養具有“低碳”與“智慧能源”強交叉學科知識,系統掌握能源潔凈、高效、低碳和智慧化的轉化、存儲等專業知識的卓越人才。
“統計學”專業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滲透各行業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旨在培養具有良好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能綜合運用現代統計學知識和方法、計算機技術,擅于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包含在數學類招生。
“工業工程”專業招生計劃40人,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該專業基于智能供應鏈管理、企業運營、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專業技能,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工業工程復合人才。
機器人在校園開放日展出。華軒供圖
此外,華工開設了2個拔尖基地班、3個強基計劃班、10個本研創新班、5個卓越班,其中拔尖基地班、強基計劃班和創新班實行“3+1+X”(“X”碩士生為2或3年,博士生為4或5年)本研銜接培養模式,保研比例80%左右,卓越班保研比例50%左右,致力培養引領未來的拔尖人才。
面向廣東考生,今年華工在普通類招生按照選考科目的不同分為5個專業組,分別是歷史不限的201、物理+化學的202、203、204、物理不限的205組,其中,202組含計算機全英創新班、計算機拔尖班、計算機類三個專業,對計算機類情有獨鐘的優秀學生可以報考,不用擔心被調劑到其他專業。
隨著全球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空分復用(SDM)技術已成為提高通信容量的一種有前途的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多芯光纖、少模光纖和自由空間光通信中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光傳輸過程中不同信道會發生串擾,這將導致信......
技術用最小創傷保最大聽力 近日,《歐洲耳鼻喉科學文獻》(EuropeanArchivesOfOtorhinolaryngology)發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教授張志鋼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
為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行動落深落實,引領教育廣大青年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近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經貿學院仲愷追“風”助農實踐團......
7月19日,在2024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上,來自汕尾市的10名選手參賽,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他們全部獲獎。其中,中小學生組獲一、二等獎各1名,成人組獲二等獎2名、三等獎1名,獲得優秀獎5名。這......
引導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 7月23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廣州城鄉融合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廣州需......
當今世界,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對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時代的拷問也隨之而至:未來通用大模型的發展路徑是什么?如何構建高效、自主的算法算......
屏氣凝神,科學小記者們正在紛紛挑戰,能否以不超過1%的誤差,取出1毫升水樣。小記者們感慨著,原來在實驗室里的一項基礎操作都“這么刺激”。小記者挑戰成功。7月18日,約20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中小......
7月18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燕姍團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彭廣敦團隊和暨南大學副研究員李昂團隊合作最......
在一個事件中,你看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細節不會被存儲在單一的記憶單元中。相反,它們被分別編碼并存儲在你的大腦中。為了找回記憶,這些碎片必須重新組合起來。當這個過程沒有以正確的方式發生或細節失真時,錯......
動物之間也能共享“文化”?合作狩獵、資源共享和使用相同信號交流相同信息——這些都是在不同動物物種之間觀察到的文化共享的例子。科學家在近日發表于《生態和進化趨勢》的一項觀點文章中,引入了“共同文化”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