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在淺水湖泊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調節機制。淺水湖泊穩態轉換理論認為與深水湖泊不同的是:淺水湖泊會突然從沉水植物占優勢的水質清澈的狀態轉變到浮游植物占優勢的濁水狀態,在一定營養水平條件下,沉水植物存在與否及蓋度多少決定著穩態類型。草型湖泊的主要環境問題就是水生植物大量生長而導致的湖泊沼澤化,淺水湖泊沼澤化的表觀現象是挺水和浮葉植物逐步成為優勢。因此,準確有效的獲取淺水湖泊水生植物主要類群的時空分布及變化信息對湖泊修復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環境遙感團隊的羅菊花等,在國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針對水生植物遙感監測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衛星遙感和實測數據,構建了水生植物衛星遙感提取模型,其監測精度高于80%;并針對“水生植物遙感提取模型中特征閾值不確定”的問題,提出了一種不依賴于同步實測樣點的閾值計算方法,解決了缺少實測樣點的歷史遙感影像提取水生植物難的問題。該成果已在遙感類主流期刊Remote Sensing 上發表。并基于提出的新算法重建了太湖過去30年沉水和浮葉植物的空間分布數據集,闡明了浮葉和沉水植物的物候和季節消長規律,并發現遙感監測的水生植物組成結構指標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指示湖泊N、P含量的變化,該成果近期在Ecological indictors期刊上發表,該研究的開展為富營養化淺水湖泊的生態修復和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對25000多名初始健康的美國女性進行了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攝入地中海飲食較多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23%。相關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孫廣宇教授團隊在鉀營養調控免疫、促進植物抗病性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在Plant,Cell&Environment上。研究以煙草赤星病害體系為對象,解析......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5月15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張余團隊以及何祖華團隊在水稻免疫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發現了植物蛋白泛素化的新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自......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面臨著挑戰:一是水稻生長過程中常受到稻瘟病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擾,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從而對環境和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二是水稻對磷、氮等營養元素的需求,導致過度施肥,污染環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科研單位,利用機器學習策略,成功開發出根據作物基因型精準預測抗病表型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工程》(Engineerin......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揭示了多次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葉下珠科復雜的物種形成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PlantJournal)。葉下珠科......
油菜是我國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優質食用油約520萬噸,占國產植物油的47%;每年還生產高蛋白飼用餅粕約80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飼用蛋白源。但是,其產業發展現狀是因油菜種植效益較低導致農民種植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