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方法,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肺細胞如何分化和生長。對此,Denise Al Alam博士首先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研究肺的發育過程。
他們的最新研究發表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雜志上。
Al Alam博士說:“這是單細胞水平對人類肺臟如何發育所進行的最早研究之一。”該研究追蹤了這些細胞隨著時間的流逝,顯示了細胞發育的軌跡。了解了某些細胞類型何時會分化,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有關肺發育的非常詳細的圖譜。
Al Alam博士的團隊專注于研究兩種類型的肺細胞:氣道平滑肌細胞(排列在氣管,支氣管和較小分支等周圍)以及血管壁血管平滑肌細胞。兩種類型的細胞都可以增加肌肉張力和穩定性,同時還可以調節這些肺臟相關結構的必要運動。但是它們通常與不同的疾病有關。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通過稱為ACTAA2的標記來識別上述平滑肌細胞。但是這一標記不能進一步區分兩種平滑肌細胞類型。“我們需要獨立研究兩種細胞,以了解在不同的肺部疾病中各自的作用。”
目前Al Alam博士的團隊已經鑒定出了每個細胞亞群獨特的分子標記。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區分兩組不同類型的平滑肌細胞,這將有益于進一步的疾病研究。
2. Cell:科學家闡明受精卵早期發育的分子機制 有望理解生命起源的奧秘
doi:10.1016/j.cell.2019.09.029
盡管從學校畢業、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和結婚可能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往往發生地更早,即在精子與卵子結合、細胞開始分裂的最初幾天里。受精卵前100個細胞(囊胚)的組織方式對于妊娠是否成功、器官形成甚至以后對個體疾病(比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的發生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并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方法來模擬囊胚形成的方式。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從單個培養的細胞創造出了小鼠囊胚樣結構,這一過程繞過了研究者對自然胚胎的需求。這些囊胚樣結構擁有和天然胚泡相同的結構,其甚至能植入到子宮中,這或許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人類機體發育、懷孕及不孕等健康問題。
研究者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表示,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起源,一個細胞如何產生數百萬個細胞,以及其如何在空間中組裝形成一個完全發育的有機體的。一旦植入到子宮內,自然囊胚就能夠發育成為胚胎,研究者對這一過程往往難以研究,問題在于,諸如小鼠等動物模型只會產生少量此類結構,而且科學家們也很難測試營養不良、毒素及多種基因突變對其發育的影響。
本文研究或有望幫助研究者深入探索早期發育缺陷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胚胎樣和成體小鼠細胞培育出了囊胚樣結構,將成體細胞置于化學溶液中就能刺激其轉變成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隨后其就能分化稱為幾乎機體任何一種類型的組織。為了促進ips細胞轉化稱為囊胚樣結構,研究人員將其置于特殊的培養物中,他們希望能夠觀察到在受精卵轉變成囊胚前,細胞是如何開始形成與發育階段類似的結構的。
隨著時間延續,連接細胞會開始在內外兩層形成球狀結構,這些細胞面對著內部積累的蛋白質,這就使其與外部細胞變得不同,而向外的細胞也會開始激活一種名為YAP的蛋白,該蛋白能進入到細胞核中開始誘導多種蛋白質進行表達,最終形成胎盤。這種特殊的囊胚樣結構能夠模擬胚胎天然的發育過程,其中含有在原始囊胚中相同的三種原始細胞類型,其能夠表現出類似的基因表達特征,進一步研究表明,這些囊培養結構最終會進一步發育稱為類似于植入后早期胚胎的結構。
下一步研究者將會利用基因編輯工具來理解囊培養結構中的遺傳改變如何影響三種不同類型細胞的功能,其也能作為一種新型模型來幫助檢測藥物療法的功效。這種囊胚樣結構并不會發育稱為功能性胚胎,相反細胞會發育為一種無組織的組織結構。研究者認為,隨著后期進一步優化,本文所使用的新技術或能幫助產生完整的囊胚樣結構,其也能夠發育成為不同器官原基形成的階段,進而成為類器官的種子,有望作為器官移植的寶貴資源。生命起源對于人類而言仍然是一個謎題,而本文中研究者所使用的囊胚樣結構培養技術有望為理解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的線索和思路。
3. Nature:首次繪制人類發育中肝臟的細胞圖譜,破解人類胎兒肝臟造血秘密
doi:10.1038/s41586-019-1652-y.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研究人員在世界上首次構建出人類發育中肝臟的細胞圖譜,它提供了關于胎兒中血液和免疫系統如何產生的重要見解。這種圖譜描繪了在妊娠的頭三個月和第二個三個月之間的發育中肝臟的細胞景觀變化,包括來自肝臟的干細胞如何播種到其他組織,以支持生長所需的高氧氣需求。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
這種圖譜是一種綜合的高分辨率資源,可改進我們對正常發育的理解,并且有助于醫療機構治療可能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疾病,比如白血病和免疫疾病。
在此之前,人們還不清楚人類血液和免疫系統如何產生,這一過程被稱為造血作用。成年后,正是骨髓產生我們的血液和免疫細胞。但是在早期胚胎生活中,卵黃囊和肝臟在制造血液和免疫細胞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細胞隨后播種到外周組織,比如皮膚、腎臟,最終播種到骨髓。
這些研究人員使用單細胞技術分析了14萬個肝細胞以及7.4萬個皮膚、腎臟和卵黃囊細胞。通過分離來自發育中肝臟的細胞,他們能夠通過它們正在表達的基因來鑒別它們,并觀察這些細胞是什么樣子。通過利用重金屬標記物對發育中肝臟切片內的造血細胞進行標記,他們能夠將每個細胞對應到它所在的位置。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資深研究員、威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高級臨床研究員Muzlifah Haniffa教授說,“在此之前,這個領域的研究有點像蒙著眼睛研究大象的人,每個人僅描述它的很小一部分。這是人類第一次描述整體情況,如此詳細地描述血液和免疫系統如何產生。這是一項非凡的多學科研究工作,如今可以作為整個科學界的一種工具。”
發育中的胎兒需要大量的氧氣來促進生長。這項研究發現,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母體”造血干細胞停留在肝臟中。但是,由于僅靠肝臟無法提供足夠的紅細胞,因此下一代的“子”細胞---造血祖細胞---會傳播到其他組織。它們在皮膚等地方成熟,在那里產生紅細胞,從而有助于滿足對氧氣的高需求。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威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說,“我們知道當成年人變老時,我們的免疫系統發生變化。這項研究展示了肝臟制造血液和免疫細胞的能力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變化,即便在受孕后的7至17周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是什么讓肝臟中的干細胞如何擅長制造紅細胞,這將對再生醫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這些研究人員還描繪了已知與免疫缺陷有關的基因圖譜,以便觀察哪些細胞表達它們。基因突變可導致白血病等免疫系統疾病,而且人們有望通過了解健康的發育中肝臟如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理解免疫系統疾病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治療它們。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威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人類細胞圖譜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Sarah Teichmann博士說,“首個針對人類發育中肝臟的綜合細胞圖譜是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的又一個里程碑。如今這些數據可供任何人免費使用,將成為更好地了解健康細胞發育和致病基因突變的重要資源。”
威康基金會遺傳學與分子科學業務經理Katrina Gold博士說,“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協助保護我們免受疾病侵害方面至關重要,但是我們對免疫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產生和功能知之甚少。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它為未來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可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早期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比如兒童白血病。人類細胞圖譜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健康和疾病的理解,我們很高興來看到我們的受到威康基金會資助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首次取得的這些重要發現。”
4. Biol Psychiat:女性孕期壓力或會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Biological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女性在孕前和孕期的壓力或會影響胎兒大腦的發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對251名早產兒進行研究分析了母源性壓力與胎兒大腦發育之間的關聯,他們發現,產前經歷更多壓力的母親所生的嬰兒大腦中,白質纖維束(鉤狀束,uncinate fasciculus)的發育會受到明顯損傷。
文章中,研究人員讓母親們完成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包括她們在壓力事件中的經歷,涵蓋搬家或參加考試等日常壓力,到經歷喪親之痛、分居或離婚等嚴重壓力,壓力的嚴重程度根據其所經歷的壓力及這些壓力的嚴重程度來計算的;這或許與嬰兒的大腦發育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稱之為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的醫學成像技術來觀察嬰兒大腦中白質的結構,此前研究人員認為,白質束與焦慮癥發生有關,患有焦慮癥的成年人往往會出現白質束的改變。
研究者Alexandra Lautarescu說道,在孕期和嬰兒出生前經歷較大壓力的母親,其所生的嬰兒大腦中的白質會發生一定改變。這或許就強調了為孕婦提供支持的重要性,此前研究結果表明,認知行為療法等干預措施或有助于減輕嬰兒的不良健康后果,此外,臨床醫生與孕婦的交談也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被問及抑郁癥狀時,很少有人會問及一般的壓力和焦慮狀況,那些在孕期處理有壓力的生活事件的女性或許通常并不會被他們的臨床醫生所發現。
研究者表示,我們試圖強調孕婦在孕期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嬰兒的大腦發育,但這可能會影響其后期的生活,并沒有人會詢問孕婦的壓力,因此孕婦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幫助。一些產前服務或許也應該意識到孕婦壓力的重要性,同時臨床醫生也應該有意識地為這些孕婦提供精神上的幫助,從而有效預防嬰兒的大腦發育受到影響。
有證據表明,如果女性孕期經歷了不良的心理健康,這或許會導致嬰兒出生后的不良健康結局,比如低出生體重或早產等;而且母親的心理狀況不佳也可能會導致其早期行為發生改變,比如頻繁哭泣等等。后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深入研究來理解嬰兒大腦發育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其后期的健康狀況。
5. Cell:新研究揭示胚胎時期神經回路是如何發育的
DOI: 10.1016/j.cell.2019.08.039
神經元細胞的發育成熟最初需要從胚胎開始,直至到達神經系統。然而,我們目前并不清楚其中的詳細過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Yinan Wan說:“我們目前猜測的很多過程是無法被觀測的”。如今,Wan和她的同事們已經開發出了可以直接觀察動物活動的工具。
根據該團隊的最新成果,利用新的成像技術,他們能夠實時追蹤斑馬魚神經元的發育過程。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Cell》雜志上。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從頭到尾同時跟蹤所有神經元的起源,運動和功能活動。
新觀點
Wan與同事Philipp Keller及其團隊的其余成員花了大約七年的時間來構建,收集和分析神經元發育過程所需的工具。Keller說:“我們需要的技術可以在單細胞水平上追蹤整個胚胎的發育。”找到可以對大面積成像,捕獲微小細節或真正快速拍照的顯微鏡并非難事。但是通常這些功能需要權衡。對于該實驗,Keller的團隊需要一臺可以在微小的生物體上同時完成所有這些工作的顯微鏡。
他們基于此前Keller開發的光柵顯微鏡。去年,該團隊使用類似的技術來觀察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分裂,移動并且形成器官的過程。這次,keller團隊專注于神經系統,他們不僅追蹤細胞的未知,還追蹤每個細胞在做什么。
首先,科學家培育了帶熒光標記的斑馬魚。在胚胎的神經元中,他們成功標記了一個報告神經元活動的分子,以及少數只有在細胞具有特定功能時才存在的關鍵蛋白質。這些信息使研究小組能夠區分不同種類的神經元,并觀察這些細胞是否發揮了作用。
然后,Keller的小組對斑馬魚胚胎連續觀察14個小時,以每秒四張3-D圖像的速度捕獲所有細胞的運動并跟蹤細胞的活動,總共得到了幾百萬個高分辨率快照。 Wan和其他人在實驗室中開發的算法幫助他們重建了單個神經元的路徑。合作者Ziziang Wei和Shaul Druckmann開發了用于分析神經元活動模式的計算技術。
隨著時間的流逝,顯微鏡圖像顯示出細胞的移動并找到它們對應位置的過程。結果表明,在單細胞水平上,高度協調的網絡活動是如何首先出現,并引起斑馬魚個體早期行為的發生。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德魯克曼(Druckmann)說:“現在許多計算神經科學都圍繞著如何理解神經元群體的活動模式而展開。像這樣的發展研究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僅對當前的群體活動特征有意義,而且對這些模式隨著時間的發展和變化也具有意義。”
運動的起源
Wan說,他們重點觀測的神經元回路(斑馬魚脊髓中的神經回路)是第一個在魚類中發育的神經回路之一。此前已經由很多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我們對神經回路中的每個神經單元如何成熟并開始協同工作還知之甚少。
運動回路既有與肌肉對話的運動神經元,也有從其他神經元傳入信號的神經元,有時還起起搏器的作用。研究小組發現,隨著發育中的魚的回路形成,運動神經元是最早開始發送信息的細胞。Keller說:“過去,我們已經重建了單個器官甚至整個胚胎的發育,但是我們從未將其與相同細胞的全系統高速功能成像相結合。” 同步研究腦細胞的發育和功能,使研究人員可以在單細胞水平上繪制神經功能的實現過程。
6. PNAS:大腦厚度會隨著發育越來越薄?
DOI: 10.1073/pnas.1904931116
近日,加州斯坦福大學的Vaidehi Natu團隊使用最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表明可能兒童的大腦并不像預期的那樣薄。
此外,研究反復表明,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大腦的最外層)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而變薄。研究表明,對于兒童時期大腦皮層平均3毫米厚的人群,到成年后相關區域厚度會下降接近1毫米。對此,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假設來解釋,例如,已經確定灰質細胞及其連接區域通過“修剪”,能夠促進大腦的效率。
本研究表明,當使用定量MRI(或qMRI)進行測量時,年輕人的大腦中發現了比之前觀察到的更多髓鞘組織。髓磷脂是白質中的“白色成分”,它是一種脂肪鞘,可絕緣許多神經纖維并允許更快的神經傳遞。
在MPI CBS神經物理學系的Evgeniya Kirilina稱 ``即使使用組織學方法,皮質在發育過程中變薄的事實也得到了證實。但由于同時出現了髓鞘形成的過程,估計值可能會偏離。
該團隊實際上正在研究高視皮質中三個特殊的大腦斑塊。盡管它們非常接近,但每個都顯示出獨特的發展模式,因此強調了謹慎解釋的必要性。面部和文字識別區域顯示出上述的髓鞘形成效果,而位置識別區域顯示出明顯的變薄但沒有髓鞘形成的跡象,相反,它似乎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
這些新發現的含義非常深遠。對于數十年來的工作來說,需要重新審查并評估其準確性。例如,有大量文獻表明,學習新技能時皮質的厚度會發生變化。現在需要確定髓鞘形成是否也起作用。此外,髓磷脂的降解可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正是多發性硬化癥中發生的情況。像qMRI這樣的更準確的測量技術有望改善我們對此類疾病的檢測,監測和治療。
7. J Neurosci:新研究揭示青少年發育過程中大腦的結構變化
DOI: 10.1523/JNEUROSCI.2422-18.2019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繪制出了兒童大腦發育的路線圖。
研究表明,“腦成熟波”是兒童從童年到青春期過渡過程中重要的社會和行為變化的基礎。
隨著孩子的成熟,他們的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在為“成年”做準備。在此期間,學習和社交環境日趨激烈,要求對思想,情感和行為控制的掌握越來越強。然而,關于這一重要過渡過程中神經學方面的機制知之甚少。
最近,研究人員檢查了一組9-12歲兒童在神經發育期間大腦解剖結構和行為變化。對典型大腦發育的更詳細了解可以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提供更好的框架,以幫助照顧可能處于非典型發育階段或面臨發育障礙的兒童。
8. Science:成功構建秀麗隱桿線蟲發育的分子圖譜
doi:10.1126/science.aax197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詳細描述了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每個細胞是如何變化的。他們使用了新興的單細胞生物學領域的最新技術來分析秀麗隱桿線蟲胚胎中的細胞。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9月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lineage-resolved molecular atlas of C. elegans embry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論文通訊作者為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John I. Murray、賓夕法尼亞大學文理學院的Junhyong Kim和華盛頓大學的Robert Waterston。
Murray說,“在過去幾年,新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方法徹底改變了對動物發育的研究。我們的研究利用了這樣一個事實:秀麗隱桿線蟲胚胎具有非常少量的細胞,而且這些細胞由已知的完全可重復的細胞分裂模式產生。通過使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法,我們能夠在從原腸胚形成(當存在約50個細胞時)到胚胎發生結束這個過程中識別87%以上的胚胎細胞。”
秀麗隱桿線蟲是一種體內只有558個細胞的動物。在多細胞生物體中,每個細胞都是通過單個受精卵的細胞分裂得到的,從而產生一個顯示每個細胞的分裂歷史的“細胞譜系樹(cell lineage tree)”,并描述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家譜那樣。Sydney Brenner、H. Robert Horvitz和John Sulston在40多年前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的研究已繪制出秀麗隱桿線蟲的細胞譜系樹,并且他們發現每一種秀麗隱桿線蟲都是通過相同的細胞分裂模式產生的。
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發育過程,這些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法測量轉錄組---細胞中的所有RNA,以便在分子水平上描述發生的事情。這些方法允許科學家們能夠確定在幾萬或數十萬個細胞中表達或開啟的哪些基因,并根據相似基因亞群的表達鑒定稀有細胞類型。然而,在之前的研究中很難知道是否已鑒定了所有細胞類型,或者所鑒定的細胞經過細胞分裂后如何在彼此之間建立關聯性。
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Jonathan Packer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Qin Zhu開發出復雜的數據分析程序和算法,以追蹤轉錄組針對細胞譜系樹的時間序列發生的變化,從而揭示產生秀麗隱桿線蟲全身所需的分子變化的詳細動態。
由此產生的數據集將成為研究秀麗隱桿線蟲作為模式生物的數千個實驗室的強有力工具,并突顯了單獨使用單細胞基因組學推斷其他物種中細胞之間關系的局限性。
Kim說,“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直是單細胞基因組學的先驅之一,這真地有助于讓這項研究成為可能。”
這項研究有助于揭示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如何讓它們的功能特化的基本機制。比如,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具有不同譜系歷史的細胞可以迅速收斂到相同的分子狀態,從而無法再區分它們。他們還發現,在分化過程中,一些細胞的轉錄組發生了驚人的快速變化。
此外,這項研究將有助于再生醫學和細胞工程中的應用,比如控制使用患者自身細胞進行治療所涉及的細胞分化過程。
9. Nature:華人科學家開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的秘密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535-2
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包括廣泛的譜系多樣化、細胞命運分化和組織模式。盡管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具有基礎性和臨床重要性,但由于種間差異和對人類胚胎樣本的可獲得性有限,科學家們目前為止仍然不清楚對早期人類胚胎發育的原因。為了揭示其中的秘密,來自密西根大學的華人科學家Jianping Fu和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報告了一種人類多能干細胞(hPSCs)體外微流控培養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上,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10. Cell:長期存在的細胞發育難題終破解!揭示神經嵴細胞在胚胎發育早期清除死亡細胞
doi:10.1016/j.cell.2019.08.001.
無論是人類、魚類還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脊椎動物,在其一生當中,細胞都會死亡,從而為新細胞騰出空間來進行重要的過程。但是死細胞必須被清除,在胚胎階段之后,細胞碎片是通過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清除的。 然而,處于胚胎階段的有機體還沒有發育出巨噬細胞和免疫系統。它們是隨后在有機體的進一步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那么在巨噬細胞出現之前,死細胞是如何被清除的呢?這是發育生物學家長期以來提出的一個老問題。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發現的一個過程:神經系統的胚胎細胞---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cell)---在斑馬魚發育的較早階段執行死細胞清除任務。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gratory Neural Crest Cells Phagocytose Dead Cells in the Developing Nervous System”。
通過對活斑馬魚胚胎進行成像,這些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遷移性的神經嵴細胞以一種非常類似巨噬細胞的方式發揮功能。這些最終產生周圍神經系統并產生多種組織(骨骼、色素細胞、軟骨和纖維結締組織)的神經嵴細胞似乎在物理上接觸死細胞,包圍它們,隨后吸收它們所含的諸如氨基酸之類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接著就可用于構建新的細胞。
論文通訊作者、弗吉尼亞大學生物學教授Sarah Kucenas說,“有趣且意外的是,神經嵴細胞使用相同的細胞碎片清除機制,巨噬細胞在接管這一重要角色后也將會使用這一機制。這也是有意義的,這是因為作為在體內能夠快速移動的細胞,神經嵴細胞,發揮著這種重要的早期功能---死細胞清除---直到特化細胞,即巨噬細胞,出現。”
Kucenas的研究生之一、剛剛完成博士學位的Yunlu Zhu發現了這個結果,并且與Kucenas和本科神經科學學生Samantha Crowley開展了幾項進一步的實驗。
Kucenas說,“作為一名觀察力強、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Yunlu發現并開始研究一種以前從未被注意到的細胞行為,即使神經嵴細胞已被研究了150年以上。在免疫系統發育之前,沒有人認為這些細胞會像免疫系統那樣吞噬碎片。”
Kucenas描述了胚胎發育和細胞碎片清除的過程,有點像建筑物的建造。需要支架來建造實際的胚胎,但是這種支架---不再需要的施工輔助工具---可以在以后被拆除并在以后用于建造新的建筑。
她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系統接管這種清除任務之前,神經嵴細胞能夠清理早期胚胎形成過程中的一些混亂。這是我們如今可以更深入探究的東西。”
Kucenas說,她計劃在未來的研究中阻止神經嵴細胞吞食,以便觀察下游的生理效應是什么。這可能為發育障礙提供新的見解,包括那些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障礙,在這些發育障礙中,碎片清除可能無效地或在錯誤的時間進行,從而導致功能障礙。
她說,“這開辟了一條研究免疫系統如何與非免疫細胞協調來塑造身體的新途徑。這可能是神經嵴細胞協助激活神經系統的回路,從而使其運轉起來。如果這些細胞不能正常地清除碎片,那么發育就可能出現差錯。”
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5日發表的一項發育生物學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個微工程系統,可建模早期妊娠中發生的多細胞事件。該系統重建了母胎界面,有助......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EurRespir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10.1183/13993003.00746-2019過早出生的嬰兒......
干細胞研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熱起來的。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育生物學家一直都在實驗室使用人類胚胎癌(EC)細胞,但是對小鼠胚胎干細胞(ESCs)和胚胎生殖細胞的研究,已經讓研究人員看到了......
當生長的植物根推動自己通過土壤的時候,它的細胞有很多計劃要做。新的細胞必須呈現適當的身份和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組織層次,給予植物根的根系結構,保護它不受外界環境的傷害,并確保它可以將運輸的物質正確地送到......
蓋志琨博士在會上作學術報告3月3日至6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生物發育中心(CDB)2013專題研討會在日本神戶舉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年學者蓋志琨博士應邀參加了此次會議。研討會以“定制一個脊......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plicationfactorC1(RFC1)isrequiredfordouble-strandbreakrepairdur......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于10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辦“中日水稻形態建成國際研討會(China-JapanJointWorkshoponRiceMorphogenesis)”。此次研討會由中國......
9月5日至7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對從事人類和動物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PI進行了第二次國際評估。此次國際評估的評委由美國杜克大學教授Xiao-FanWang,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Xiang......
由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和國際知名的發育生物學專業學術刊物DevelopmentalDynamics(DD)共同主辦的“發育機制與疾病”學術研討會于6月18日在生化與細胞所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會議邀請......
中科院昆蟲進化與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尹文英,美國科學院院士AlexanderRaikhel等出席。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