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9-27 13:35 原文鏈接: 同濟醫生:“我不開抗生素患者說我治不好病”

      4個感冒患者,3個在用抗生素;手術患者幾乎100%都在術前用抗生素;80%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其實都沒必要使用抗生素。濫用現狀如此嚴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不開,患者說我治不好病”

      記者在同濟醫院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呼吸內科一名老醫生接診了一位發燒38度左右的爹爹,醫生通過血常規檢查,確診爹爹只是普通病毒感染,遂沒有開退燒藥,只開了一點抗病毒的中成藥。爹爹當時就有疑問,醫生解釋后,他拿著藥回家了。第二天下午,兒子帶著爹爹一起來到醫院,此時爹爹已高燒39度,兒子很生氣,質問醫生:“還是專家呢,連個發燒都看不好!”

      同濟醫院藥學部專家丁玉峰解釋,感染是個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病毒感染若控制不好,兩三天后會繼發細菌感染,抗病毒很少有特效藥,一般病人通過自身抵抗力(免疫功能)其實也能成功抗病毒。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不開抗生素是對的。

      然而,很多醫生為了避免兩三天后病人因病情未好轉來“找茬”,或者擔心手術病人出事故,“保險起見”,提前用了抗生素。

      那么,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出現了炎癥,應該怎么治療

      武漢市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徐輝甫等多位專家說,炎癥意指組織有發炎,既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細菌感染。若驗血后確認是病毒感染,完全可以不用抗生素;若驗血確認是細菌感染,就需要開抗生素了。

      開抗生素前,按照正常程序,應該先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哪種細菌感染,但細菌種類繁多,如果醫生判斷準確,往往只需檢測一兩種,如果醫生判斷不準,則會要求檢查多項,從而造成高額檢查費。曾經有一位患者花了幾百塊做了細菌培養,最后只被開十幾元的抗生素,患者為此相當不理解,說醫生亂開檢查單。

      此外,細菌培養至少需兩三天,為了快速達到療效,許多醫生寧愿選擇廣譜抗生素,或者進行預防性用藥、超范圍大劑量用藥。

      “藥品利潤中,抗生素占比近一半”

      “醫療機構的藥品利潤中,抗生素平均占比已高達45%-50%。”昨日,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抗生素對醫院發展起著較大作用,這也是醫院“熱衷”開抗生素的另一個原因。

      據了解,按國家規定,醫院進貨價與銷售價中可以有15%的藥品加價,除此之外,抗生素利潤誘惑包括兩方面:一是部分醫生本人可以從中提成;二是現在醫院都是自負盈虧,科室都是獨立核算,要盈利必須多開藥,抗生素的使用面最廣,因此開得最多。

      另外,國內很多藥廠其實在抗生素生產上投入很少,擁有自主藥品知識產權的比例極低,抗生素的利潤僅次于一些抗腫瘤的新藥特藥,不少藥廠直接到醫院攻關,越好越貴的藥攻關力度越大,因此抗生素越開越高級。

      一位醫院管理研究者認為,醫療機構多年“以藥養醫”,抗生素對此“貢獻”很大,想在短時間內拋開它們,做到完全合理使用,并非易事。

      “后抗生素時代”不能寄望于開發新藥

      早在2005年,武漢市曾制訂嚴管抗生素的硬規,多家醫院也出臺新規狙擊,目前這些措施實施得如何?有何成效?

      昨日,武漢市衛生局醫政處有關負責人介紹,2005年7月下旬,武漢市在64家二級以上醫院推行抗生素分級管理,根據抗生素的療效、安全性和適應癥,分成非限制類、限制類、排除類三類;根據療效、病情、價格、醫師級別分為三級進行管理。相應級別的醫生只能為患者開具相應級別的抗生素。“此舉重在引導規范用藥,指導合理用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確實很難根治濫用現象,因為如何用藥很難設定量化指標,更多的是靠醫生的主觀判斷和臨床經驗。”

      據專家說,我國大多數醫生首先考慮怎么治病,而忽視了抗生素的副作用,或者說更重視眼前的病,考慮不夠長遠,但在許多發達國家,醫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科學地治病。

      進入“后抗生素時代”,許多醫生已意識到濫用抗生素可能對人類造成毀滅性打擊。采訪中,他們多次提到,不能單純寄希望于開發新藥,必須通過合理用藥滿足臨床需要,延緩耐藥的進程。目前,改變醫療觀念和治療水平,提高管理和科學運用水平,迫在眉睫。

    相關文章

    復旦上醫團隊設計高效雙功能抗病毒候選藥物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員陸路、研究員孫蕾、教授姜世勃團隊,發現了ACE2受體誘導的冠狀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間態構象(E-FIC),并針對該中間態構象設計了高效、廣譜、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雙功......

    苦心鉆研28年,他讓飼料中少用抗生素變成可能

    日前,2024年湖北省科技獎結果揭曉,武漢輕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侯永清主持的“豬禽腸道健康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侯永清教授。武漢輕工大學供圖28年潛心飼料替抗研究腸道是營養......

    默沙東(MRK.US)抗生素組合在華獲批上市

    12月2日,默沙東(MRK.US)的抗生素組合注射用亞胺西瑞(亞胺培南500mg+西司他丁500mg+瑞來巴坦250mg)在華獲批上市。根據臨床試驗進展,推測此次獲批的適應癥為呼吸機相關性細菌性肺炎(......

    光催化降解抗生素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修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光催化降解抗生素領域取得進展,以活化生物炭(ACB)為載體,通過水熱反應聯合化學共沉淀法研發了新型N,S共摻雜生物炭基Ag3PO4復合光催化劑(......

    或致3900萬人死亡!抗生素耐藥性已成人類威脅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發表論文說,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預計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人員17日表示,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必須采取......

    JACI:揭示早年間抗生素的使用如何將機體的免疫力轉化為過敏癥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上題為“Microbialintestinaldysbiosisdriveslong-termalle......

    揭示抗病毒藥物耐藥機制,上海專家成果登上《細胞》

    北京時間2024年8月27日,上海大學醫學院卞月珉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JonathanAbraham教授團隊合作,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發表題為《ViralDN......

    還在擔心剖腹產術前使用抗生素對新生兒產生影響嗎?這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現實中,醫生通常會在術前為剖腹產女性患者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防止手術部位出現感染。但有人擔心,如果藥物在臍帶被切斷之前通過臍帶到達嬰兒體內,這些抗生素是否會對新生兒及其腸道微生物群產生負面影響。近日,......

    四大策略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四大策略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