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4日消息,據報道,美國的天文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一個距地球約130億光年的星系,這很可能是科學家們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遙遠星系。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天文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一最新觀測成果。參與此次觀測活動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天文學家皮埃洛·羅薩提表示,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圖像表明,這個星系距離我們大約130億光年,有可能成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的星系。由于距離遙遠,該星系發出的光要經過長年累月才能為我們所見,因此我們的目前的觀測只是該星系在130億年前的一個瞬象。在那個時間節點上,這個星系可能還剛剛形成,因此此次最新觀測可能是該星系嬰兒時期的一張照片。加州大學天文學家加斯·伊林沃斯說:“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年輕、明亮星系130億年前的樣子,且圖像是如此詳細清晰。”
這個年輕的星系編號為A1689·zD1,它在宇宙大爆炸后誕生于7億年前。在它生命早期的絕大部分時間中,宇宙處于“黑暗時期”,當時膨脹的宇宙中的物質正在冷卻并形成氫氣云。最后,這些物質大塊地形成會發光的恒星和星系,它們讓宇宙升溫并驅散霧氣。科學家們猜測,這個新發現的星系可能是最早形成,并幫助結束宇宙黑暗時期的天體成員之一。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天文學家拉里·布拉德利說:“天文學家們相當肯定,高能物體,如類星體未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來結束宇宙的黑暗時期,能量的提供者一定包括許多年輕的、有恒星不斷形成的星系。”
此次發現還有賴于一個自然放大鏡——Abell 1689星系團,它位于我們和這個遙遠星系之間,其重力非常強大,像一個巨型變焦透鏡一樣可以使通過其附近的光彎曲,放大我們的觀測物體。羅薩提說:“這個星系位于Abell 1689星系團附近,后者使得前者成為哈勃和Spitzer望遠鏡的囊中之物。現行理論認為宇宙是137億年前誕生的,這個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的事件是一切的起點,包括時間和空間。宇宙大爆炸后的1億年內是宇宙形成階段重要的嬰兒期。然而,科學界至今對這個時期知之甚少,由此將其稱作黑暗時代。天文學家一直在搜尋那些在黑暗時代形成的天體。而該星系的發現無疑將為探索宇宙形成初期的情形提供新的證據。該星系內部目前仍然在以每年1至5個太陽質量的速度形成星體,而它現在的總質量僅為銀河系的萬分之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被送入軌道的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它全長12.8米,鏡筒直徑4.27米,重11噸,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光學部分,第二部分是科學儀器,第三部分是輔助系統,包括兩個長11.8米,寬2.3米,能提供2.4千瓦功率的太陽電池帆板,兩個與地面通訊用的拋物面天線。哈勃太空望遠鏡在距地面500公里的太空上進行觀測,不僅不受惡劣氣候的影響,每天都可以進行觀測,而且擺脫了地球大氣的干擾,能夠達到地面上任何望遠鏡也達不到的高靈敏度和高分辨能力。(來源:)
(《天體物理學雜志》(Astrophysical Journal),in press,Piero Rosati, Garth Illingworth)
在超過34年的時間里,哈勃空間望遠鏡之所以能提供非凡的宇宙景象,部分原因是它可以快速、精確地瞄準,在1600多公里外保持激光穩定。據《科學》報道,現在,硬件故障迫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其選......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的海量光譜數據,該臺科研人員精確測量并發布了約45萬顆恒星的鋰元素豐度數據。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鋰元素豐度數據,對研......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做宇宙“焰火”的“最強瞭望者” 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愛......
4月24日,湖南衡陽南岳區在南岳完小組織開展系列航天科學教育活動,慶祝第9個“中國航天日”,為12000余名青少年播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種子。南岳是一座千古人文與現代科技充分融合的名山,傳為祝融火神......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星系巡天宇宙學科研團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通訊物理》上發表了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員發展了一套新方法,實現從星系兩點關聯函數中提取多點關聯函數,為下一代......
4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人工智能工作組發布新一代天文大模型——“星語3.0”。“星語3.0”基于阿里云通義千問開源模型打造,目前已成功接入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望遠鏡陣列--Mini“司天”。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安光所大氣光學參數建模研究團隊近日建立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并首次實現了全球大氣相干長度時空分布預測及可視化表征,豐富和提升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時空分布特征的認識。據悉,......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賢教授,通過研究類星體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的極紫外輻射能譜,發現其與類星體本征亮度無關,推翻了該領域的傳統認識。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類星體的平均極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