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南華、歐陽頎、李永舫,他們是院士,他們是大師,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摘下院士、科學家頭銜,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他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我們能與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多。甚至我們在食堂吃飯時都能偶遇到院士。”對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來說,院士授課絕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院士們將自己內在的品質、精神傳遞給學生,從他們身上,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以外的東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逆境,等等,雖然它們缺乏即刻兌現的交換價值,卻無疑寄托、傳承著社會文明的價值核心。
5月11日,凌晨。當沉寂與幽暗還彌漫在夜幕的籠罩下,當大地依然還在夢鄉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卻已早早登上了3點的航班,從福州趕回北京,目的僅僅是為了能在早晨7點30分之前回到位于玉泉路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給這里本科一年級的新生繼續講授《數學分析》課程。
5月11日,正午。在給本科生講授完當日的教學內容后,袁亞湘院士又匆匆趕往機場,前往上海參加中歐運籌學雙邊會議,準備次日在大會上的發言。在報告結束后,袁亞湘院士又一刻不休地趕回了北京,準備周三上午的課程。
這就是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會原副理事長、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留英分會會長、中國運籌學學會理事長袁亞湘院士忙碌的一天。
然而,摘下院士、數學家頭銜,在國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袁亞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他的授課對象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目前,包括袁亞湘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線性代數的中國科學大學副校長席南華院士、教授熱學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這些院士不僅完整地為本科生上完其主講的課程,而且部分院士同時還擔任學業導師,進一步為學生的學術研究進行輔導。
2014年,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招300多名本科生以來,因院士給本科生當班主任、院士給本科生授課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這會不會是招生噱頭?院士那么忙哪有時間給本科生上課?”“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大材小用,是對高級人才的浪費”“院士上課不一定比普通教授上得好”“院士上課可能會很呆滯古板,講的內容也會比較生澀難懂,不利于本科階段的理解和學習”。
對于種種質疑,筆者有幸采訪到了在國科大任教的院士與部分本科生,記錄到了他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作為導師,袁亞湘院士指導研究生已有20多年,但給本科生上課還是第一次。為了給95后上好課,袁亞湘做足了功課。他還曾和一位法國學者討論課程大綱和教學實施方案,互通了20多封電子郵件。而熬夜寫教學講義、備課,為學生答疑,也已是家常便飯,但這一切在袁亞湘院士看來還遠遠不夠……有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一個數學概念,袁亞湘院士經常會構造一些直觀、巧妙的例子,讓大家通過這些例題充分感受到計算數學的威力與魅力;在聽到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和建議后,袁亞湘院士會立即和助教們商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內容,讓大家都跟上課程,有所收獲。
“不要只看到院士頭銜的光鮮,更要看到院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要為國科大的學子擁有這樣敬業的授業導師感到驕傲!” 這是國科大朋友圈對袁亞湘的評價。
為了給本科生上好課,袁亞湘院士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除了要處理紛繁冗雜的工作事務和進行數學研究,給本科生講授好微積分課程也已提上了袁亞湘的首要日程。
“在國科大,我們能與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多。甚至我們在食堂吃飯時都能偶遇到院士。今天我就在學生食堂看到了正在排隊打飯的歐陽院士。”來自1404班物理專業的鄧云心同學興奮地說。
國科大貫徹院士授課制度,是對本科精英教育的回歸,更是對本科基礎教育重視的體現。秉承“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的辦學理念,院士走上講臺將成為國科大的教育趨勢與特色,更是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探索與革新。
“定稿不是因為完美,是因為不想干了、累了”“帥哥、靚女不能算一個集合,你說他帥,這個事情沒有一個定論”“找男女朋友,有特定條件,但滿足條件的可能無解,當然,希望你們有很多解,但有很多解有時也是件麻煩的事”……在席南華院士的課上,時不時便會傳出一陣陣歡笑聲與鼓掌聲。座無虛席的教室里,每一位同學都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思考著,跟隨著老師的思路,理解了一個又一個的抽象概念,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定理證明,逐漸窺知代數學的全貌。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定義時,席院士便會用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將抽象轉為具象,把晦澀艱深的概念化為通俗易懂的模型,讓同學們更易理解與掌握。
課下,不乏上前向席南華院士提問的同學,大家拿著書本與筆記本把講臺圍得水泄不通。“席老師,請問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群’這個概念?”“老師,請問矩陣的特征值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什么具體的應用?”“請問您當初是怎么選擇從事代數群與量子群領域的研究的?”……面對大家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席南華院士耐心細致地為每一位同學答疑解惑,絲毫不覺疲憊與冗繁。直至同學們的所有問題都被解決之后,席南華院士才離開教室。
與輿論所說的“院士上課呆滯古板”相反,在這里,每一位給本科生授課的院士似乎都充滿著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永舫院士是材料化學方面的專家,主要從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導電聚合物電化學等方面的研究。一次課上,涉及電化學電池的效率問題,李院士便情不自禁地延伸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深入淺出地從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結構及性能等方面為同學們介紹起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望了該研究的應用前景,并鼓勵大家今后能加入到他的實驗室,共同研究出高效的新材料電池。
“李永舫院士十分平易近人,上課也很風趣和活潑。”來自1409班材料專業的楊佯如是說,“他在第一節課上便跟我們分享了他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講述了他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農村走出來,并一步一步成為一個化學家的故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讓我們堅定了走科研的道路,并為之努力奮斗。”
談及院士上課的獨特之處,楊佯說:“李院士上課時經常會談到目前化學最前沿的研究內容,讓我們對整個化學的研究趨勢和方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他還會經常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我們分享他在做科研時的一些感想感悟以及最新的進展。比如涉及光電池時,他便與我們侃侃而談起來,告訴我們他在研究光電池時攻克的難點與目前尚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都讓我們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我們能接觸到一些最前沿的信息。”
“人生苦樂相伴,有付出也會有收獲。我出生在戰爭年代的一條漁船上,經歷過‘文革’,曾當了10年的農民。如今,同學們的學習和科研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更要抓住機會、珍惜機會……”
站在講臺上的,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李永舫院士。作為國科大《普通化學原理》課程的主講教師,李永舫院士在新學期第一堂課上向首屆本科生們述說著自己充滿曲折的人生經歷:生于戰火中、在饑餓中長大、高中時趕上“文化大革命”、當了近10年的農民,直到1977年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入學后僅一年他就直接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此后他又成為了我國招收的第一批博士后。
“一個人通向成功的捷徑是努力。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并樂在其中,總有一天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李永舫院士用自己的真實故事鼓勵著大家……
作為院士,他們不僅僅推動著中國科技的進步,報效國家,更言傳身教地將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傳遞給下一代,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教授給未來的“繼承者們”。
“我們的科學事業是肯定要后繼有人的。對我們自己來講,我們最高峰的研究階段可能已經過去。這樣一來培養更優秀的年輕人便顯得尤為重要。把我們的經驗、所感所悟傳授給學生,這樣我們相信他們能成長得更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席南華院士坦言。
事實上,國外很多頂尖大學對本科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可觀的,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學科帶頭人給本科生上課的情況并不鮮見,甚至是一種常態。在國內,一些高等院校也早已有了院士授課的例子,包括清華、北大、浙大,等等。而國科大,依托于中國科學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與完善的科研環境——340余位兩院院士、120多個研究院所,這為本科生的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軟硬件支持。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表示:“國科大本科生的培養目的非常‘單純’,即為我們國家,為中科院100余個研究所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和未來學科帶頭人。”正是在這樣的培養理念下,讓院士在科研的同時進行教學,尤其是對本科生的教學,更體現出一種對科學精神、科學事業的傳承。
“讓院士走上講臺,讓這些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肩負起傳播知識的使命,也是對科苑傳統的一種繼承。早在中科院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授課教師便是包括錢三強、華羅庚在內的眾多大師級的人物,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舉措的正確性,中科大的確培養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與巨擘,如張肇西院士、趙忠賢院士,等等。”采訪中,席院士深情地回顧道。
針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大材小用”的質疑,歐陽頎院士表示:“無論是給本科生上課,還是給研究生上課,這都是在傳播科學知識、傳遞科學思想。這是培養新一代人才所必須的。在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家自身還能溫習鞏固一些基礎的知識,再次梳理起整個學科的體系框架。‘溫故而知新’,這些都是對科研有所幫助的。”
同樣,席南華院士對該問題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補充說:“院士對一門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理解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種高度,他們對學科的發展方向有著很好的把握。潛移默化中,學生受到院士的影響,會對該學科建立起一個更清晰的思維。而院士們的一些科學思想也能很好地通過教學這一過程傳達給學生。因此,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并不是所謂的大材小用。這其中的好處可能短時間內并不能看出來,但教育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最終的收獲必定也會是遠遠超出‘投入’的。”
除此之外,院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會有意外的收獲。“在和學生的交流中,能發現一些優秀的科研苗子,把這些優秀的種子選手拉進自己的科研團隊,可以給今后的科研工作注入新生的力量。”歐陽頎院士欣慰地表示。
不過,必須指出,院士的授課時間多了,的確壓縮了他們不少的科研時間。幾位院士都坦言,給本科生上課花費了他們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使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多或少都有所停滯。但為了使國家的科研隊伍后繼有人,這樣做值得。
院士授課,不僅對本科生來說是全新的啟程,對一些以前并沒有給本科生上過課的院士而言,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
“第一次接觸本科生。上了這么長時間的課,感覺大家都很努力,課堂氛圍也很好,上課時心里很高興,就像自己又年輕了好多歲。剛剛同學們給我們提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都很好,我們要再認真研究研究,我一定要給大家上好這門化學基礎課。”化學課上,李永舫院士激情飽滿地向學生許諾。
國科大首屆本科生劉明童表示,在國科大,院士授課絕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院士們將自己內在的品質、精神傳遞給我們,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以外的東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逆境,等等,雖然它們缺乏即刻兌現的交換價值,卻無疑寄托、傳承著社會文明的價值核心。
對于今后國科大院士授課制度的發展,席南華表示:“下學期增設的另外幾門基礎課程,將繼續讓院士來擔任主講。今后的教學趨勢也將會是越來越多的院士來給本科生上課。而我們遴選來擔任課程主講的院士也有一套嚴格的評審標準,基本上,我們所選擇的都是活躍在科研一線、年齡適中、表達和教學能力強的院士。”
院士、研究員給本科生上課,從實驗室走進課堂,這是對科教融合的一種探索,更是對科學精神的一種傳承。
(作者系國科大記者團成員)
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工品之一,也是塑料、橡膠、纖維、醫藥等領域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7月19日,一項來自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在《科學》上發表。該團隊研發出一種成本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盟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二屆和第三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
“做科學研究工作務必勤奮、誠信、求真務實。”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22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舉行的百歲壽辰紀念活動上,期頤之年的李德生再次囑咐后輩們。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李德生看來,......
“做科學研究工作務必勤奮、誠信、求真務實。”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22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舉行的百歲壽辰紀念活動上,期頤之年的李德生再次囑咐后輩們。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李德生看來,......
(2024年6月25日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修訂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第二條中......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龐無忌)1983年,中國提出“熱堆-快堆-聚變堆”的核能“三步走”戰略。在這一框架下,40余年來,中國核能領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多位院士專家在日前舉辦的核能“三步走”院......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