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10 08:16 原文鏈接: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圖片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會上,中國 科學院 院士王志珍對圖書的出版表示祝賀,并向廣大讀者真情薦書。
    《風范》一書是2022年9月起《中國科學報》推出的人物特稿專欄“風范”系列報道的結集。該組報道以每篇7000余字的篇幅,講述了20多位中國杰出科學家波瀾壯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
    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彭斌表示,《風范》的出版,既蘊含了我們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敬意,也蘊含了我們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歷程和精神風貌,從而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家的敬仰。
    中國科學報社總編輯趙彥談到策劃“風范”專欄的初衷時說,對于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特質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很多老一代科學家用他們一生的漫長時光,為人們作出了教科書般的示范。如果《中國科學報》能夠真實而生動地講好他們的故事,并將之廣泛傳播開去,將有助于激勵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精神,涵養新時代風清氣正的創新氛圍。
    中國科學報社原 黨委 書記、《風范》主編劉峰松分享了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三點思考。他認為,首先,通過生動講述科學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既可以有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也可以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有效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其次,報社花費較大的精力和時間結集出版的《風范》,是面對網絡化時代如何促進深度閱讀的一種探索。再次,杰出科學家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奮斗經歷,真實、精彩、感人的人生故事,可以作為大學思政課程的重要素材。
    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陸大道、陳潤生,中國科學院原 黨組副書記郭傳杰,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的學生、北京郵電大學原校長喬建永,中國科學院院士柳大綱之子、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王文采院士的學生李振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揚宗,《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副主編從玉華,作者代表、中國科學報社首席記者倪思潔等分別發言。
    會上,中國科學報社和科學出版社共同向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6家高校贈書,推薦《風范》作為大學思政課程參考書籍,并就如何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更好地弘揚科學家精神進行了研討。
    座談會由科學出版社和中國科學報社共同主辦。

    《中國科學報》(2024-07-10第1版要聞)





     


    相關文章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師從諾獎得主,90后一作兼通訊創下新紀錄!

    2016年,剛本科畢業不久的杜立就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WolfgangKetterle拋來的“燙手山芋”——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讓他在MIT設計搭建一個全新的量子氣......

    《科學》(20240621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Science,21JUN2024,VOL384,ISSUE6702《科學》2024年6月21日,第384卷,6702期物理學PhysicsTopologicalHong-Ou-Mandelinter......

    承認歧視華裔科學家,FBI反思“中國行動計劃”

    “中國行動計劃”結束已有兩年,但寒蟬效應仍在持續。根據《自然》雜志報道,近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代表在一場學術界參與的論壇上,公開承認“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亞裔科學家造成了歧視,并承諾進行修復......

    北交大校長余祖俊:大學教會你們用行動對抗焦慮

    6月21日,北京交通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舉行。9561名本碩博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寄語學子。北京交通大學供圖畢業典禮現場。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安捷倫6495DLC/MS榮膺科學家選擇獎之“2023年度最佳新分析技術產品”獎

    2024年6月19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近日宣布Agilent6495D三重四極桿液質液質聯用(LC/MS)系統榮膺科學家選擇獎之“2023年度最佳新分析技術產品”獎。通過一系列......

    薦書|“第三只眼”看名畫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