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2-25 13:21 原文鏈接: 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公布逾1萬個癌癥基因組數據

      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簡稱"ICGC")近日向科研界公布了超過1萬個癌癥基因組的數據。這些數據能更好地幫助全世界的癌癥研究者從基因方面了解癌癥,加快對癌癥的研究并幫助更多癌癥靶向治療的發展。

      安大略癌癥研究所所長兼科學總監、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創始人之一TomHudson醫生說:"GLOBOCAN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約有 1400萬人確診患上癌癥,820萬人死于該疾病。預計至2025年,由于人口增加和老齡化,每年將新增超過2000萬癌癥病例。眼下癌癥診治急需新的途徑。如果能更好地從基因組來了解癌癥,那么將更有利于癌癥的預防和控制,這是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所傳達的關鍵信息。"

      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于2014年2月3日,即世界癌癥日前一天在倫敦發表。該報告每五年發表一次,向癌癥領域之外的決策者和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有關信息,同時也旨在向癌癥專家提供有關癌癥研究和控制方面的最新和重大進展的信息。

      Hudson為今年的報告撰寫了一個章節,解釋為何癌癥可被視為基因疾病以及基因組突變如何加速腫瘤生長。他同時也闡明在基因多樣性、環境以及飲食等因素的影響下,基因突變的情況在不同人群中也有不同。這些多樣性形成了現時各種癌癥類型和亞型。這一章還提到ICGC正在對2.5萬多個腫瘤樣本進行測序,以生成與50種癌癥相關的癌癥基因突變目錄。

      安大略研究及創新廳廳長RezaMoridi談到:"安大略政府投入的資源鞏固了我們在癌癥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吸引全球頂尖的研究人才到來,他們都為改善安大略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做出努力。安大略癌癥研究所促進科研人員的合作,推動重要研究的進展,把實驗室的發現應用于實際治療。這不僅能幫助到患者,還將為安大略的創新經濟做出顯著貢獻。"

      安大略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進行一項大型的癌癥基因研究,作為ICGC的全球癌癥基因組計劃之一部分。ICGC的全球研究已取得幾項重大發現,包括癌癥的生成過程及基因的多項發現。這些研究表明基因突變率會因為癌癥類型的不同而出現1000種變化,另外癌癥的生成是多種獨特的突變模式的綜合結果,部分癌癥是與一些已知的突變原有關,例如香煙煙霧與紫外線。

      身為安大略癌癥研究所信息與生物計算系主任,同時也是位于加拿大多倫多的ICGC數據協調中心的主任LincolnStein博士說:"癌癥極其復雜,即使是有著相似特性的腫瘤,在不同患者身上都可以出現明顯的差異。隨著時間推移和治療的進展,同一類腫瘤也會出現明顯的變異。對于癌癥我們仍有許多東西要學,但是我們已經步入正確的軌道,在了解癌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關于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

      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ICGC)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所組成,致力于快速暢通地為外界提供信息。ICGC的門戶網站www.icgc.org中載有逾1萬腫瘤相關的癌癥基因組信息。ICGC每一個成員項目都對至少一種癌癥的變種和亞種的基因變化進行全方位、高解析度研究,這些研究都以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通用標準為依歸。

      ICGC現時已獲得來自亞洲、澳洲、歐洲和北美的撥款機構向17個行政轄區的71個項目團隊提供的撥款,以用于超過2.5萬項腫瘤基因組的研究。現已得到資助的項目涉及以下的腫瘤研究:膽道、膀胱、血液、骨、大腦、乳腺、子宮頸、結腸、眼、頭頸、腎、肝、肺、鼻咽、口腔、卵巢、胰腺、前列腺、直腸、皮膚、軟組織、胃、甲狀腺以及子宮。下列國家的ICGC成員就下列腫瘤基因組進行的研究信息,現在可于ICGC官網的數據協調中心分頁獲取︰澳大利亞(卵巢與胰腺癌)、加拿大(胰腺與前列腺癌)、中國(腎癌)、法國(肝與腎癌)、德國(血癌、大腦與前列腺癌)、印度(口腔癌)、日本(肝癌)、沙特阿拉伯(甲狀腺癌)、西班牙(血癌)、英國(血癌、骨、乳腺以及食道癌)以及美國(膀胱、血、大腦、乳腺、子宮頸、結腸、頭頸、腎、肝、肺、卵巢、胰腺、前列腺、直腸、皮膚、胃、甲狀腺與子宮癌)。

    相關文章

    兩篇Cell和兩篇CancerCell揭示驅動多種癌癥生長的關鍵蛋白及其調控方式

    在四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布羅德研究所、楊百翰大學和世界各地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聯盟(ClinicalProteomicTumorAnalysisConsort......

    基因組測序拯救鸮鸚鵡

    為了保護極度瀕危的新西蘭鸮鸚鵡kakapo,幾乎所有剩余個體的基因組都已被測序,這為其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新西蘭鸮鸚鵡kakapo(Strigopshabroptila)有幾個特性。它是世界上最重......

    “訓練有素”的工程細菌可發現體內癌癥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訓練有素”的工程細菌可發現體內癌癥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癡呆基因”甩不掉?或因賦予女性一大優勢

    大約1/5的人出生時攜帶至少一份APOE4基因變異,這使他們在年老時更容易患心臟病和阿爾茨海默病。這種變異如此普遍,給進化帶來了一個謎:如果APOE4影響了人類健康,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何它沒被清除出人......

    AI模型可預測癌癥原發灶位點

    根據《自然·醫學》雜志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使識別一些神秘癌癥的原發灶位置變得更容易。研究人員利用近3萬名22種已知癌癥的患者數據來訓練......

    Nature|癌癥非整倍體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盡管非整倍體(此處定義為整個染色體或整個染色體臂DNA的失衡)存在于約90%的腫瘤中,并且是癌癥中首次提出的體細胞改變,但其普遍發生的原因及其在驅動癌癥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非整倍體的普遍發生......

    深圳先進院等建立單細胞軌跡推斷技術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胡政課題組與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周達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PhyloVeloe......

    俄羅斯開發出癌癥檢測軟件,可幫醫生早診斷

    俄羅斯專家開發出一款軟件,能通過非特異癥狀早期識別癌癥。該項目以持續機器學習方法為基礎,面向內科醫生、助理醫師、全科醫生及衛生工作者和科研人員。開發人員認為,該軟件可提高癌癥早期診斷率,從而提高療效。......

    研究發現提高鮮食玉米耐熱性基因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玉米種業室團隊以甜玉米為研究對象,對甜玉米高溫下的表型特征變化進行觀察,發現了提高鮮食玉米耐熱性基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