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02 14:44 原文鏈接: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在我國創建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于北京時間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對比圖,兩者形態相似,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道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該項工作表明,天然復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體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染色體攜帶了生命體生長與繁殖的遺傳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線型結構的多條染色體,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環型結構的一條染色體。在該研究中,覃重軍假設真核生物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一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并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并與副研究員薛小莉“工程化精準設計”定制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的指導原則以及理性分析、實驗設計、工程化推進總體方案。博士研究生邵洋洋從2013年開始嘗試并發展高效的染色體操作方法,歷經4年時間,通過15輪染色體融合,成功創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釀酒酵母菌株SY14。此后,覃重軍研究組進一步與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國屏研究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金秋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趙志虎等合作,深入鑒定SY14的代謝、生理和繁殖功能及其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研究發現,雖然人工創建的單條線型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這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時空表達的傳統觀念,揭示了染色體三維結構與實現細胞生命功能的全新關系。

      該研究成果是通過經典分子生物學“假設驅動”與合成生物學“工程化研究模式”來探索解析生命起源與進化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新范例。將天然復雜的酵母染色體通過人工改造以全新的簡約化形式表現出來,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個重大突破。單染色體酵母的“誕生”,連同我國科學家參與的酵母染色體全人工合成工作,是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后,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即建立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之間基因組進化的橋梁。這是合成生物學“建物致知”理念的生動體現,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釀酒酵母是研究染色體異常的重要模型,1/3基因與具有23對染色體的人類基因同源。端粒是線型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此外,端粒的縮短還與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許多疾病相關。與天然酵母的32個端粒相比,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僅有2個端粒,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很好的模型。

      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的資助。


    相關文章

    合成生物學領域重大突破,新工具低成本快速創造合成染色體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一項突破性新技術,或將徹底改變合成生物學領域。該方法被稱為克隆重編程和組裝平鋪天然基因組DNA(CReATiNG),為構建合成染色體提供了一種更簡單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它......

    世界首例!真核生物全部染色體人工合成被實現

    11月8日,由美國、中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Cell》及其子刊發布,此次成果發布標志著世界首個真核生物全......

    瑞典研究揭示真核細胞起源

    瑞典國家生命科學實驗室(SciLifeLab)通過研究阿斯加德古菌(AsgardArchaea)基因組,為揭示真核細胞起源提供了依據。研究發表于《自然》(Nature)期刊。阿斯加德古菌是探索復雜細胞......

    人類種了6000年的作物有了染色體級別基因組

    大麻又名火麻、漢麻、線麻等,籽用大麻在食品、醫藥、紡織、造紙等多個領域被廣泛使用,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9月15日,福建農林大學麻類研究室聯合該校基因組與生物技術中心在《植物通訊》(PlantComm......

    人類基因全測序完成!最后的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完成

    《自然》23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公布了人類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Y染色體也是最后完成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這項全球1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研究填補了當前Y染色體參考的諸多空白,帶來了對不同人群演化和變異的見解......

    從癌細胞中消除額外的染色體或能抑制腫瘤的生長

    大多數的癌癥都會表現出非整倍性,但其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性意義卻是頗具爭議的;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題為“Oncogene-likeaddictiontoaneuploidyinhum......

    Nature:探索“破碎染色體”在癌癥中的作用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破碎的染色體片段在重新排列之前被拴在一起;破壞系鏈可能有助于防止癌癥突變。健康的細胞努力維持我們DNA的完整性,但偶爾,一條染色體會從其他染色體中......

    首個家雞基因組圖譜繪制完成

    西南大學教授徐洛浩課題組以中國特有家雞品系胡須雞為材料,在國際上率先繪制出首個家雞全基因組圖譜。2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家雞基因組完成圖的演化分析》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是繼去年......

    圖像分析在植物染色體和染色質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染色體核型分析對遺傳進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詳細的染色體圖譜被認為有助于植物育種,并幫助生物學家進行基本的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圖像分析在染色體核型研究中應用廣泛,然而通過計算機技術對染色質結構圖......

    臂長決定有絲分裂染色體寬度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有絲分裂染色體中DNA壓縮的大小和程度因生物而異。這是如何調控的,即什么因素控制著有絲分裂染色體的形成和尺寸,仍是一個謎。由日本早稻田大學、英國弗朗西斯·克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