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03 02:15 原文鏈接: 地球化學證據揭示海洋氧化為何遲滯20億年

    氧氣是生命之源。早期地球氧氣含量極低,直到24億年前,地球發生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含氧量達現在的1%以上,導致真核生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現。而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則是在5.8億—5.2億年前,大氣中的氧含量才增加到現代大氣氧含量的60%以上,從而觸發了動物的快速起源以及寒武紀大爆發等。

    為什么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后,地球大氣和海洋的氧化程度遲滯了近20億年才急劇增加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中英合作團隊,采用多種地球化學指標并結合數學模型,首次系統論證了巨大海洋溶解有機碳庫的存在是遲滯元古宙海洋徹底氧化的關鍵原因。近日,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發表。

    溶解有機碳庫模型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該模型認為,前寒武紀海洋表層透光帶內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這些微生物死亡后的有機質顆粒細小、沉降速率慢,在海水中不斷積累形成一個巨大海洋溶解有機碳庫,超過現代大洋溶解有機碳庫1000倍以上。由于這種以細菌為主的細小有機質顆粒易于氧化降解,大量消耗海水中氧氣,從而導致了大洋的長期缺氧并阻止了大氣氧化的增加。這就好比前寒武紀海洋是一個巨大的沼澤池,水體中大量腐殖有機質不斷消耗著氧氣,導致水體渾濁并缺氧。只有當這個有機碳庫被徹底移除,大氣和海洋的氧氣含量才能夠實質增加。但這一模型隨后遭到質疑,反對者認為古代地球不可能提供足夠的氧化劑來移除海洋中巨大的碳庫。

    2019年,朱茂炎帶領中英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文提出,大規模造山運動導致海盆中形成的巨量蒸發鹽礦物的風化,可以帶來大量的硫酸鹽(氧化劑),它們通過硫酸鹽還原菌大規模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有機碳,并通過黃鐵礦的大規模埋藏(產氧),最終導致碳庫的減小和海洋的迅速氧化。

    為了支持該假說,團隊此次在我國三峽地區南坨村剖面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地層(約6億年之前)中,發現一個地質歷史上最大、但持續時間很短的碳同位素負漂移事件。為了弄清這一負漂移事件發生的原因,團隊開展了詳細的碳、氧、硫、鈾、鍶等多同位素體系分析,最終揭示這是一次由大陸風化增強導致的硫酸輸入增加所觸發的短暫海洋氧化事件。


    相關文章

    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認為,珠......

    全球首款基于地理位置開展碳足跡評價的GISLCA軟件發布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基于地理位置開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的GIS-LCA軟件,這也是我國首款貫徹中國產品碳足跡......

    投身地理心系家國——劉君德的地理人生

    劉君德81歲時登上海拔4500米的祁連山考察冰川。 作者提供劉君德(站立者)在淮南考察。 作者提供劉君德在作學術報告。 作者提供劉君德的部分著作 作者提供劉君德......

    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在西安舉行

    4月26-29日,由中國地理學會樹木年輪研究分會、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聯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在西安......

    科學家提出地理大數據實時呈現新方法

    地理空間數據分析在生物多樣性、移動通訊、網絡監控、環境監測等領域應用廣泛,如生物地理分析、即時通訊場景的位置共享、手機定位、衛星定位等。因此,大規模地理數據的快速呈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撮合對接會線上舉辦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這場線上撮合對接會,讓我們足不出‘蘇’就能和多家地標企業進行零距離、無障礙、全方位的自由洽談,精準匹配到合作方,高效解決了供需對接問題。”從事紡織服裝和貿易代理的蘇州......

    5年來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495個

    國家知識產權局11月30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介紹,截至2022年10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495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0......

    研究顯示南極海冰創40年新低與熱力作用有關

    今年2月,南極海冰范圍為192萬平方公里,創下四十年來的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讓南極海冰范圍達到“歷史新低”?4月19日,《大氣科學進展》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最新研究,中山大學教授楊清華團隊、美國紐約州立......

    南極海冰面積創最小紀錄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獲悉,依據最新觀測數據和綜合分析,今年2月,南極海冰面積創下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最小面積紀錄——為192萬平方公里,南極異常高溫導致的冰層......

    提出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起始發育成熟新模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洪顏、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和李翔博士,以及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JeffreyG.Ryan、西北大學教授張超,研究提出了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起始-發育-成熟新模型。相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