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藥學院教授沈曉燕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明月課題組合作,在自噬與結直腸癌發病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6月17日,研究成果以《SNX10(分選連接蛋白10)通過控制SRC的自噬降解來抑制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SNX10 (sorting nexin 10)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by controlling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SRC”)為題,在線發表于《自噬》(Autophagy)。
SNX10通過控制SRC的自噬性降解抑制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
目前,在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結直腸癌已經發展成為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各種惡性腫瘤前列。2018年,結直腸癌的全球發病率已居各種惡性腫瘤的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2位。因此,探索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尋找預防和治療的有效途徑,是目前全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盡管已經有相關報道顯示基因突變和遺傳背景發生變化等因素促使了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但涉及的關鍵作用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以往研究顯示,自噬對于腫瘤是一把“雙刃劍”。自噬可以顯著抑制結直腸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誘導結直腸癌細胞凋亡;然而,自噬也可以給結直腸癌細胞提供額外的能量從而促進其異常增殖,并且可以降低各種針對結直腸癌治療措施的有效性。因此自噬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確切作用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非受體酪氨酸激酶SRC是細胞內促癌信號的關鍵介質,超過80%的結直腸癌患者中SRC異常增高并顯著激活,與病情進展密切相關。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SNX10在自噬小體與溶酶體融合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SNX10缺失導致SRC不能被募集至自噬溶酶體進行降解,使得SRC在細胞內大量積聚并進一步激活下游STAT3以及CTNNB1信號通路,最終促進小鼠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研究還發現,在人類結直腸癌組織中,SNX10的表達顯著降低,且與SRC的積聚與激活、腫瘤分化、TNM分期、淋巴結轉移以及存活周期密切相關。
該研究首次發現并揭示了SNX10在調控SRC自噬降解通路中的重要作用,并為預防和治療結直腸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研究表明自噬是一種重要的早期抑癌機制,提示抑制自噬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帶來促進癌癥發生的不利影響。同時期發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自噬在癌癥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與課題組的研究結果一致。
復旦大學藥學院原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后張素林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沈曉燕和鄭明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揚帆計劃的支持。(論文鏈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19.1632122)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育齡婦女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近日,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青蒿素能夠通過抑制卵巢中雄激素的合成,從根本上解決激素失衡問題,從而對多囊卵巢綜合......
抗日戰爭期間,“雪村突圍戰”是冀中八分區組建后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戰,在戰斗中,政委和司令員雙雙陣亡,大批八路軍指戰員壯烈犧牲。時隔82年,大批犧牲者的遺骸在戰事發生地河北肅......
2024年6月14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湯其群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上發表了題為:Artemisininsamelioratepolycysticovariansynd......
5月13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年人才科技創新發展學院(團校)揭牌,旨在進一步壯大醫院青年人才隊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4年5月13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年人才科技創新發展學院(團校)揭牌。......
5月10日,第六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機化學家伯納德·盧卡斯·費林加以“造‘小’的藝術:從分子開關到分子馬達”為題,分享了他的研究故事,以及對于學術......
近年來,癌癥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許多新型免疫療法被不斷開發完善,例如CAR-T療法、癌癥疫苗,為廣大癌癥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在眾多癌癥類型中,結直腸癌和胰腺癌分別是癌癥死......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全球生物基經濟評估:為綠色未來協同推進政策、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技術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復旦大學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U......
前不久,SurgicalEndoscopy雜志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等團隊的一項國產手術機器人與達芬奇機器人系統Xi在機器人輔助結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前瞻性、多中心、非劣效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
4月16日下午,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年已耄耋的白發老人緩緩起身鞠躬,在相輝堂北堂亮相開講。他就是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里先生。......
4月12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顏波團隊發明了跨任務、多維度的圖像增強基礎AI模型(UniFMIR),實現了對現有熒光顯微成像極限的突破。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方法》。發展至今,熒光顯微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