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征研究組李燦、劉龑團隊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鄰位亞甲基醌(o-QMs)中間體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和4+2環加成反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DOI:10.1002/anie.201700250)上。
鄰位亞甲基醌(o-QMs)在生物身體機制自我保護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藥物靶點作用和有機合成。但是,至今仍缺少基于原位生成的o-QMs手性催化反應研究。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發展新型多相催化方法及多相手性催化體系(Angew. Chem. Int. Ed.,2002,21;Angew. Chem. Int. Ed.,2007,6861),特別是近年來水油兩相催化體系的研究在一系列催化反應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Green Chem.,2011, 1983;Angew. Chem. Int. Ed.,2012,13159)。前期工作中,研究團隊利用水相中無機堿和油相中手性有機堿及油溶性底物的空間分離,通過降低無機堿帶來的背景反應,實現了堿催化的o-QMs中間體手性催化反應(Angew. Chem. Int. Ed.,2015,4522)。
該工作中,研究團隊發現在有機強堿三乙胺作用下,o-QMs中間體前體可以發生消旋化反應,為這類高活性中間體實現動態動力學拆分反應提供了可能;采用聯烯酯作為親電試劑,在手性親核催化劑作用下,以高對映選擇性合成了手性芐基砜類化合物;實驗還發現當使用能產生穩定o-QMs的前體作為底物時,不能檢測到動態動力學拆分產物,反應路徑改變為4+2環加成,以高活性和高立體選擇性獲得了手性色滿類化合物。該發現為手性芐基砜和色滿類化合物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重點項目基金和中科院先導項目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獲進展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領導的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利用手性(扭曲)磁體的內在物理特性,可提高機器學習任務適應性,大幅減少類腦計算的能源使用。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雜志上。傳統計算由于獨立......
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η3-取代反應已成為構建手性不飽和片段的重要途徑。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何智濤課題組致力于過渡金屬參與實現的非經典η3-取代反應的研究,并探索了一系列催化轉化策略。近......
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由納米粒子自我組裝的微米級"領結"可以形成一系列精確控制的卷曲形狀。這一進展為簡單地創造與扭曲的光線相互作用的材料鋪平了道路,從而帶來在機器視......
手性亞砜亞胺具堿性氮原子且在極性溶劑中具良好的溶解性,是一類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生物電子等排體(圖1)。合成此類化合物的主要策略是基于手性底物的立體專一性轉化,如手性亞砜的亞胺化、手性亞砜亞胺的氧化和手性......
細胞不對稱性(也稱細胞極性)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細胞中,其基本特征是母細胞在分裂前發生細胞極化,從而不對稱分裂生成兩個不同命運的子代細胞。細胞極性是生命世界產生多樣性的根本原因,在細胞生長、增殖、......
手性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界面所具有的非中心對稱性為分子在界面的聚集和組裝過程產生對稱性破缺創造了先天條件,因此相比于體相,研究界面手性傳遞、自組裝手性動力學對于探索手性起源、探尋生命起源、制備手性材料......
手性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界面所具有的非中心對稱性為分子在界面的聚集和組裝過程產生對稱性破缺創造了先天條件,因此相比于體相,研究界面手性傳遞、自組裝手性動力學對于理解手性起源、探尋生命起源、制備手性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羅爽課題組利用平行動力學拆分的策略,通過鈀催化的對映體選擇性環酰亞胺化反應,“一鍋法”合成了兩種不同骨架類型的含有季碳手性中心的雜環化合物。相關研究成果以......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課題組等合作,高對映選擇性完成了手性吡啶并螺烯分子的不對稱合成,并對部分產物進行了光學活性探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Palladium-Catal......
日前,南京工業大學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教授付振乾團隊與鄭州大學教授化學學院魏東輝團隊合作,探索手性催化新模式,利用氮雜環卡賓(氮雜環卡賓是一種手性催化劑)對內酰亞胺類底物的活化去對稱化,成功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