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征研究組李燦、劉龑團隊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鄰位亞甲基醌(o-QMs)中間體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和4+2環加成反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DOI:10.1002/anie.201700250)上。 鄰位亞甲基醌(o-QMs)在生物身體機制自我保護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藥物靶點作用和有機合成。但是,至今仍缺少基于原位生成的o-QMs手性催化反應研究。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發展新型多相催化方法及多相手性催化體系(Angew. Chem. Int. Ed.,2002,21;Angew. Chem. Int. Ed.,2007,6861),特別是近年來水油兩相催化體系的研究在一系列催化反應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Green Chem.,2011, ......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院士李燦、研究員劉等在多相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首例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的堿催化的硫醇對o-QMs的加成反應;實現了同時對烷基取代和芳基取代o-QMs的廣譜的底物范圍;為合成手性a-芐基硫醇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手性修飾的Pt納米催化劑粒子裝入碳納米管內,發現碳納米管顯著加速手性催化的現象。 手性催化(也稱不對稱催化)是當今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是合成手性藥物中間體的重要技術。近年來,手性藥物工業的迅速發展使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更加受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本文來自論壇網友自述,小編摘此文只為給大家提供一種視角,看看在中國、在美國有機合成人員是怎樣的一種人生體驗。相比自己現在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一種影響呢?是否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從實驗記錄、如何定量反應、探討對照實驗的設計、優化工藝的順序這四個個方面開始說起... 我在美國做有機化學實
周其林在作主旨演講 攬鏡自照,鏡中人跟隨我們的一顰一笑;雙手相合,左右手彼此互為鏡像。但看似相同的兩個事物,卻無論如何旋轉都不會重疊。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云,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里,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趙剛課題組通過研究發展出了雙試劑手性離子對的催化策略,該策略基于廉價、易得的天然手性源(如氨基酸、生物堿),設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有機催化劑,并將其作為手性Br?nste酸或Lewis堿應用于不對稱催化Strecker等類型的反應,
DNA和RNA是生命體遺傳信息的載體,它們具有天然的空間結構。近年來,雙螺旋DNA和G-四鏈體DNA被用作手性骨架和金屬物種組裝成人工DNA金屬酶成功實現水相中的不對稱催化。由于RNA結構的不穩定性,關于人工RNA金屬酶的手性催化研究卻寥寥無幾。近日,陜西師范大學王長號副教授、陳亞芍教授和德國康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組(503組)在生物催化的相關研究中觀察到G四鏈體DNA在不對稱Diels?Alder反應和Friedel?Crafts反應中顯示出手性催化功能。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
攬鏡自照,鏡中人跟隨我們的一顰一笑;雙手相合,左右手彼此互為鏡像。但看似相同的兩個事物,卻無論如何旋轉都不會重疊。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云,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里,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
“他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小明心中,自己的導師不僅治學一流,教書育人也很有高招。他先后培養出了1名院士、6名“杰青”和4名長江學者,在手性化學領域赫赫有名、屈指可數。 這位導師就是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所原所
手性雙烯配體用于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并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在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研究中,手性配體是影響反應立體選擇性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設計結構簡單、合成方便、催化選擇性高的手性配體是不對稱合成領域有機化學家們一直關注的一個課題。在過去的三十年里,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發明了一些催化選擇性優秀的手性配體,但大部分結構復雜、合成步驟冗長,發展
一步構建六個手性中心的不對稱催化反應 含有多個連續手性中心的結構單元常見于各種天然產物和人工合成的手性藥物中,但由于異構體的數量隨著手性中心的數目成指數上升,由此導致高選擇性地合成單一異構體非常困難。這也是一直以來不對稱催化研究領域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
2 、手性識別模型目前,關于手性識別的一般機理眾說紛紜。在手性色譜學這一領域,早在1952年,Dalgliesh[12]采用紙層析研究氨基酸對映體的分離時就提出了色譜直接拆分“三點作用”分離理論。后來,Lochmüler和Dobashi提出“兩點作用”模型;Lochmüler和Wainer提出“單點
近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趙剛課題組發展出雙試劑手性離子對的催化策略。該策略基于廉價、易得的天然手性源,設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有機催化劑,并將其應用于不對稱催化類型的反應,取得優異的產率和對映選擇性。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 生命過程中酶催化的化學反應具有條件溫和、立體專一性、催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全球范圍內有1萬多新生嬰兒患上了一種叫做海豹肢癥(形似海豹)的疾病。要知道,海豹肢癥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怎么會突然大面積爆發? 科學家迅速展開大范圍的調查研究,最終發現罪魁禍首是一個叫做沙利度胺(又名反應停)的藥物。反應停是上個世紀五十
12月4日,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馮兆池研究員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手性拉曼光譜儀研制”通過了院計劃財務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和鑒定。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執行情況工作報告和測試報告,現場檢查了實驗和審核了相關資料。專家組認為,項目組圓滿完成了項目合同書規定的研制任務指標,一致同意通
手性物質的分離分析方法有手性源合成法、結晶拆分法、化學拆分法、酶拆分法、膜拆分法、萃取拆分法和色譜拆分法等,常與離心機分離技術結合使用。1、手性源合成法: 手性源合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恒權、楊啟華、李燦等關于限閾在納米反應器中的手性催化劑具有雙中心活化耦合反應加速效應的研究成果(“Enhanced Cooperative Activation Effect in the Hydrolyt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說起有機合成化學家E. J. Corey(Elias James Corey),你也許最先想到的是“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E. J. Corey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這一概念,并因此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種逆向思維合成方法從剖析目標分
過渡金屬催化的1,4-加成、[2+2+2]、關環復分解、C-H鍵活化、N-雜環卡賓催化烯丙基烷基化和酰化反應,可廣泛合成P-手性化合物(圖1a)。二級膦與各種親電試劑的直接偶聯是一種更為直接的獲得具有不同官能團的手性膦化合物的方法,如過渡金屬催化烷基化、芳基化、1,4-和1,6-加成反應等(圖1
2019年1月12-13日,由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承辦的“手性中國2019”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期間舉行了第四屆“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頒發儀式。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唐勇院士榮獲“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杜海峰研究員、合肥工業大學吳宗銓教授和南開大學
烯烴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是一類重要的有機合成反應,自從1961年,Brown教授首次報道了烯烴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以來,該類反應取得了諸多進展,已經實現苯乙烯、活化烯烴和含誘導基團烯烴等底物的不對稱硼氫化。但是,作為直接來源于石油化工的大宗化學品,簡單、非活化α-烯烴的不對稱馬氏硼氫化反應,不管是催
近日,商丘師范學院教授劉瀾濤課題組利用催化不對稱碳氫鍵活化的方法,合成高光學純度的磷中心手性膦化合物,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的《有機化學通訊》上。 手性膦化合物是不對稱催化中最為重要的配體和有機小分子催化劑之一,以手性膦化合物為配體的催化不對稱氫化反應已經應用于多種手性藥物生產。由于手性中心
在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中,手性配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設計合成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幾十年里,雖然出現了數以千計的各類手性配體,但通用性好的手性配體和金屬催化劑仍為數不多。其中,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開創性地發展了一系列以螺二氫茚骨架為基礎的手性螺環配體,在多種金屬催化不對稱反應中取得了優異的立體誘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 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 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 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年來,初心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 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 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 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 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 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 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該成果已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可見光不對稱催化是一種重要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手段。它通過可見光驅動光敏催化劑至激發態后與底
不對稱有機小分子催化是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型不對稱催化方法,由于其所用的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劑具有結構簡單、合成容易、造價低廉、所需生產工藝簡單、環境友好等特點,對該領域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手性硫原子是一類非常有用的手性源,其已被廣泛用于手性助劑和手性配體,顯示出了非常優良的立體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