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2-02 14:03 原文鏈接: 如何區分傳染病爆發和傳染病流行?

      自2014年2月以來,西非已有超過8000名患者死于埃博拉疫情,并且它已經傳播到最初受到感染的三個國家以外的地方。所以,這算是一次傳染病流行,是嗎?抑或是一次傳染病爆發?

      那么H1N1呢?2009年的那次大流行感染了世界各地的人。2003年的SARS流行也是如此。流行和大流行的區別是什么呢?像瘧疾和登革熱那樣的疾病又算哪一類呢?世界各國每年有5千萬至1億人感染登革熱。因此這就等同于大流行?這種說法并不確切。也許你曾讀到過關于西尼羅河病毒,基孔肯雅熱或是中東呼吸綜合征的頭條。哪些是新發疾病,哪些又是再發疾病呢?

      現在,讓我們重溫一下能幫助你理解專家想要告訴我們有關傳染病的詞匯吧。

      爆發,流行和大流行

      爆發是在社會群落中,一種疾病突然發生的事件,疾病在某一限定區域內從未發生過,或者發生的次數超過預期,社會群落從未經歷過這中疾病。當前在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就屬于爆發,它最初就波及到三個國家。

      那什么是流行?流行是由相似特性和共同來源的一組疾病的發生,它發生在某一社會群落或區域中且超出預期。流行的經典案例就是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這次流行使得受感染的8098人中774人死亡。它始于亞洲的一次SARS爆發,而后傳播到24個國家并演變為一次流行。埃博拉疫情也同樣如此,它現在被稱為流行性疾病。

      另一方面,大流行是指世界范圍的流行,它可能始于爆發,升級到流行的水平,并最終跨過各大洲傳播到世界各地。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之間,有超過214個國家的約18449個死亡病例。流感病毒(H1N1)可能起源于墨西哥,并在兩個月內,出現了在各大周內數個國家之間的人際傳播,這促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6月12日宣布將其升至最高警戒級別(6級:全球大流行)。

      地方性疾病

      有些疾病能很多年在一定地區保持活躍狀態。當一種疾病在一定地理區域長期存在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地方性疾病。例如,由蚊蟲傳播的登革熱,就是在百余個國家中的地方性疾病。那為什么登革熱不被視為傳染病大流行呢?這里的關鍵在于登革熱疫情并非是同源的。蚊子飛行范圍不過數百米,所以每個國家的疫情是不同來源的。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也是一種地方性疾病,它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猖獗。

      新發疾病和再發疾病

      我們也能看到像新發疾病和再發疾病一類的詞。新發疾病就是在群體中第一次出現的疾病,或是之前可能已經存在,但發病率急劇上升的疾病。新發傳染性疾病包括SARS,HIV和H1N1等。

      盡管在醫學領域有所進展,全球旅行增加了控制傳染性疾病的復雜性。2003年的SARS流行和2009年的H1N1大流行在大范圍內傳播都是因為航空旅行。

      基孔肯雅熱是另一種在西半球新發的病毒性疾病。西半球已知最早的疫情在2013年10月,加勒比海圣馬丁島法國一邊的居民間發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2014年4月確認了來自許多其他加勒比海島的超過31000個疑似和確診病例,他們不是移民而是各島嶼的土著居民。

      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出現在2012年4月并已經將影響擴散到中東,歐洲,非洲,亞洲和北美的多個國家,截至2015年1月6日有945個病例,包括348個死亡病例。

      再發疾病就是歷史上曾感染過人類,但又出現在新的區域或是在表面上得到控制或消滅了之后又重新出現的疾病。大部分再發疾病的攜帶者被感染后能在環境中長時間存活。再發疾病經典的例子就是西尼羅河病毒(WNV)。據說美國的WNV是通過被感染的旅客,鳥類或蚊蟲攜帶而來的,他們經由空中旅行從中東傳入美國。

      為何要區分?

      雖然人們不區分爆發和流行一類的術語,但只有理解每個術語背后明確的意義才能更加清晰。一次爆發可以演變為一次流行甚至最終成為一次大流行,但那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混用這些詞匯。

    相關文章

    國家疾控局綜合司征集2025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標準立項建議

    國家疾控局綜合司關于征集2025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標準立項建議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不斷深化疾病預防控制標準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疾病預防控制標準管理辦法》,現公開征集2025年度疾病預防......

    研發人員開發AI工具可通過血液樣本診斷多種疾病

    科研人員開發出一款人工智能(AI)工具,能夠通過分析血液樣本中免疫細胞的基因序列,一次性診斷多種病毒感染及確定健康狀況。在2月20日發表于《科學》的一項涉及近600人的研究中,該工具成功識別出受試者的......

    復旦大學突破性成果:幾滴血結合AI可預測上百種疾病風險

    采上幾滴血就能診斷一個人會不會患病,如同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場景,正在成為現實。近日央視報道,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人類健康與疾病蛋白質組圖譜”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AI算法的輔助,醫生只需通過簡單......

    研究揭示地方真實數據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的重要性

    2月23日,記者從海南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熱帶醫學院楊國靜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中國被忽視熱帶病負擔估計的差異:真實世界數據與GBD2021的比較研究(2004—202......

    市場監管總局:完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質量國家標準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預制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呈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特點,在促進農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轉型、消費升級、創業就業等方面均有積極意義。但預制菜也面臨范圍泛化、標準不統一、......

    助力疾病早篩早診百名學者聯名倡議啟動“中國尿計劃”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友鶴、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助理研究員吳建強起草,110多位學者聯名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中國尿計劃倡議書》。......

    孤獨與疾病有何關聯?可能不是直接病因

    孤獨與疾病有何關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稱,一項覆蓋逾47萬名受試者的遺傳學研究發現,孤獨可能不是疾病的直接原因。不過,研究結果也顯示,管理與孤獨相......

    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為加強水稻科技國家平臺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并凝聚全國水稻科技創新活力,9月8日至10日,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岳麓山實驗室舉辦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

    NatCommun:突破!東京大學利用干細胞和類器官技術重現膽管發育,開啟膽汁淤積性疾病治療新紀元

    膽管(bileducts,BD)在肝臟門靜脈周圍特異性發育,負責將肝細胞分泌的膽汁輸送到腸道。膽管細胞是肝內膽管(intrahepaticbileducts,IHBD)的上皮成分,由肝母細胞分化而來。......

    AI工具精準描述細胞代謝狀態,為研發疾病新療法提供“利器”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團隊創建了一個基于AI的工具RENAISSANCE,其可結合各種類型的細胞數據,準確描述細胞代謝狀態,從而幫助人們更精準地理解細胞功能。RENAISSANCE是計算生物學的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