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4-22 13:30 原文鏈接: 孫士鋐:地震“預警”概念并非地震預報

      “首先我想說明一點,前幾天多家媒體報道了青海玉樹7.1級地震前的預警問題,這是出自于許多人對預警概念的不清楚。根據一些事件,在編輯過程中錯誤地使用了預警一詞。”對于青海玉樹4.7級可以作為其后7.1級預警這一說法,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表示否定,“現在全世界(的地震研究)都不可能將大震前的地震作為預警。”

      孫士鋐介紹,地震領域所謂的“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動,即“震時預警”,主要對象是重大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如核電站、煤氣管道、地鐵、高速火車等,并非通常所說的“地震預報”。二者的基本區別是: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對即將到來的災害搶先發出警告并緊急采取行動。

      孫士鋐介紹,就現有國內外研究,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一般包括地震檢測、通訊、控制與處置、警報發布等組成部分。實現地震預警有三種基本技術途徑:一是利用地震波和電磁波傳播的速度差異;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處傳播時縱波(P波)與橫波(S波)傳播速度的差異;三是利用致災地震動強度閾值。

      舉例來說,墨西哥西海岸7級強震發生時,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臺將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過比地震波快數倍的電磁波向墨西哥城發送信號(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傳播速度約每秒6千多米),使得電磁波比地震波“搶先”抵達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響警笛或采取切斷電源、關閉氣閥等措施,減輕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當于科學家們在兩地之間打了一個關于地震波與電磁波的“時間差”。

      除了“時間差”,科學家們還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達的縱波與主要致害的橫波和(表)面波之間的“走時差”,同樣達到對工程項目的預警。因為橫波造成的地震災害要比縱波大得多,而傳播速度又比縱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時間差。不過,縱波與橫波傳播速度的差異較小,縱波約每秒6千米,橫波約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時間差很小,大約幾秒到十幾秒內,離震中越近時間差越小,發出預警信息就更難。

      第三種震時預警方法是經常被核電站所采用,通過建立地震動監測系統,當地震動幅度超過給定的閾值時,監控器報警并采取緊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這三種技術途徑都只能實現地震發生瞬間的預警,而不能實現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的概念在由陳颙、陳運泰、張國民、高建國、吳忠良、申旭輝等撰寫的《“十一·五”期間中國重大地震災害預測預警和防治對策》一文中亦有類似表述。文章的“3.2.3 地震預警研究已有初步基礎”章節甫一開頭即介紹,“地震預警是在地震事件來臨的情況下向社會發布的地震警告和相應的警戒措施。”文章還提到,“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 在地震預警的科學技術方面,已有相當的科學積累, 為進一步發展地震預警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孫士鋐介紹,在2005年7月啟動修訂1999年版《防震減災法》時,中國地震局對包括地震預警在內的相關內容做了深入調研,并在報告中分別對“震前預警”、“震時預警”和“震后預警”三種類型進行論述。其中“震前預警”的概念接近于通常意義上的地震預報,“震后預警”則是根據地震趨勢判定來預防可能會發生的海嘯、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

      但是,不管是震前、震時還是震后的預警,都沒有出現在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案中。孫士鋐認為,其原因在于地震預警作為一項制度出現在我國還不成熟。雖然多數發達國家都設立了應對災害的預警和防御體系,比如墨西哥城、中國臺北、伊斯坦布爾等城市,我國核電站、日本鐵路新干線、日本東京煤氣系統等工程,均建立了地震預警及處置系統;我國已有科技人員開始進行震時自動關閉危險管道的特殊閥門的研究工作,有關臨震時煤氣和電力、自來水自動關閉技術,我國已有5 項ZL,“但是預警作為一項制度在我國的推進還要經過仔細的探討”。

    相關文章

    青海發生3.6級地震,震源在這里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26日13時10分在青海玉樹州玉樹市(北緯32.56度,東經96.61度)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專家:時間地點精確的“地震預報”都不靠譜

    8月14日3時50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北緯24.19度、東經102.71度)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這是2018年8月13日1時44分通海發生5.0級地震后,該震區再次發生的5.0級地震......

    玉樹設立三江源生態保護檢察室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人民檢察院三江源生態保護檢察室近日成立。這也是青海首家生態保護檢察室。據了解,三江源生態保護檢察室的成立,有助于提升生態環境類案件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對于三江源地區所有涉及......

    水/光互補發電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通過驗收

    11月15日,由中科院電工研究所承擔的青海省重大專項“青海玉樹水/光互補發電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在西寧順利通過項目驗收及成果鑒定。由青海省電力公司、青海省水利水電集團、青海新能源集團組成的專家......

    推進旅游建設青海玉樹重建93個生態環保項目

    記者從青海玉樹重建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玉樹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三年重建規劃實施93項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和防災減災工程,總投資6.14億元,完成投資5.44億元,占總投資的89%。這93個生態環......

    國務院:到2020年應能做出有減災實效的臨震預報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中國將扎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力爭到2020年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意見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

    對地觀測中心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大會現場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青海西寧市舉行青海玉樹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授予225個集體“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授予330名個人“全國抗震救災模范”榮譽稱號,追授4名......

    青海玉樹地震數據共享與災情遙感監測經驗交流會召開

    青海玉樹地震數據共享與災情遙感監測經驗交流會2010年“4.14”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中國科學院在第一時間部署了地震災害遙感監測工作,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依托于遙感衛星地面站和航空遙感......

    青海玉樹發生5.7級余震

    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0年5月29日10時29分,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東經96.3度,北緯33.3度)發生5.7級余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據青海省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處處長徐傳捷......

    中科院牽頭完成玉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報告

    5月14日,正值青海玉樹“4?14”7.1級地震發生一個月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5次會議,聽取并審議由中科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