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59G>A(m.14459G>A)位點突變家庭誕生健康子代,該位點成功助孕國內外尚未見報道。
線粒體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真核細胞中的半自主細胞器,是細胞進行生物氧化與能量轉換的主要場所,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擁有自身遺傳物質即線粒體DNA (mtDNA),mtDNA由16569個堿基對組成,編碼13種呼吸鏈結構蛋白,以及2種核糖體RNA和22種轉移RNA,共同參與細胞的氧化呼吸的過程。mtDNA的突變會導致以呼吸鏈受損為特征的一系列線粒體疾病,一般臨床表現與線粒體能量代謝缺陷相關,缺陷可以影響人體的任何組織和任何器官,尤其是需要供能充足的大腦、心臟、肌肉、骨骼和眼睛等重要器官。疾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以及表現為任何形式的癥狀。
線粒體遺傳病通過母親遺傳給子代,是一種嚴重的致殘致死性疾病,目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利用種植前遺傳學診斷技術篩查低致病突變頻率或零致病突變胚胎進行移植,從而獲得健康嬰兒。但此項技術的困難在于,線粒體遺傳有其瓶頸效應、遺傳異質性和復制分離等特殊性,難以尋找其規律,且不同位點突變其發病閾值不同,這就給臨床PGT-MT技術選擇胚胎帶來了極大困難。
m.14459G>A是一個罕見的致病突變,主要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肌,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現更多的全身表現,引起的臨床表型有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LHON)、早發性肌張力障礙、LHON伴早發性肌張力障礙、Leigh綜合征和其他神經損害和基底節區對稱性病灶等表現,也有罕見的線粒體腦病患者的報道。
2023年6月,湖北十堰的一對夫婦(化名小李)來到了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紀冬梅線粒體門診生育咨詢。小李夫婦在2020年自然妊娠分娩一男嬰,出生后發育落后,在一歲半時出現抽搐的現象,顱腦MRI提示雙側基底節區、丘腦及中腦導水管區域出現異常信號,遺傳檢測發現患兒外周血攜帶m.14459G>A突變,血液攜帶率為77.26%,診斷為Leigh綜合征,后治療無效不幸離世。患兒母親的尿液中攜帶5.5% m.14459G>A突變。
團隊為患者進行了充分的病情評估與知情同意,夫妻最終選擇PGT-MT助孕。本次周期共獲6枚卵子,形成3枚囊胚,經團隊前期自主研發的新型SeqStudi基因測序檢測,僅1枚囊胚m.14459G>A突變為“零”。2023年11月1日,夫妻選擇移植這枚“零”突變胚胎,成功獲得妊娠。孕中期羊水穿刺細胞未檢測到m.14459G>A突變。2024年7月8日,孕38+2周順產分娩一女嬰,新生兒健康狀況良好,臍帶血檢測仍為“零”突變。胚胎植入前-產前-產時三次檢測,三重保險,最終助力隨機母系遺傳、復雜致病性m.14459G>A攜帶者媽媽誕生健康子代。
曹云霞、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自2012年開展線粒體遺傳病阻斷研究以來,2018年開設了全國首個線粒體遺傳病生育咨詢門診,建立了線粒體遺傳病生育隊列,現已開展五十多例PGT-MT助孕,已有十多例獲得臨床妊娠。此次,是國際上首位m.14459G>A突變攜帶者媽媽通過PGT-MT技術誕生健康寶寶。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
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
代謝重塑是應激狀態下腫瘤存活的一種方法。然而,仍不清楚結直腸癌代謝重塑的分子機制。黑素細胞增殖基因1(MYG1)是一種3′-5′RNA核酸外切酶,在線粒體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2024年6月1......
線粒體常被稱作細胞的“電池”,因為它們是生產能量分子ATP的場所。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論文表明,線粒體或許是保護大腦的關鍵。他們發現,慢性心理壓力和負面經歷......
線粒體與衰老息息相關,近年來,通過優化線粒體功能“延年益壽”的研究十分熱門。然而,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卻另辟蹊徑,他們在昆蟲核基因組中發現了與線粒體協同演化的基因,......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
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馮杜團隊研究揭示了線粒體DNA(mt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報道了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作為自噬受體介導胞質中mtDNA的清除,進而限制炎癥反應。相關成果5月23日在......
檢驗醫學院謝國明教授與附屬第一醫院分子檢測中心王力博士合作,在ACSNano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目為“ModifiedUnit-MediatedStrandDisplacementReactionsfor......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