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6-12 11:55 原文鏈接: 安徽合肥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從“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到“人造太陽”等大科學裝置熠熠生輝;從“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從享譽全國的制造業基地,到生機勃勃的科創高地……今天,當人們聊起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創新已成為這座城市的靚麗名片。

    近年來,合肥不斷完善領導協調機制,全體系加強科創力量統籌;構筑“國之重器”保障機制,全方位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轉化孵化機制,全領域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投融資機制,全周期賦能科技企業成長。如今,合肥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安居樂業的沃土,城市美譽度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科創領域取得喜人成果,國際排名逐年提升。

    吸引全球專家—— 

    “合肥正是我想來的地方”

    記者團一行趕到時,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正在舉行。在市政府辦公樓一間簡樸的會議室里,來自美國、德國、法國、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國的10多位專家踴躍發言,為合肥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言獻策。

    這些外國專家大多數已在合肥工作生活多年,親眼見證并親身參與了合肥的科創事業發展,點贊這座城市在科創方面的巨大進步、良好的科研生態和完善的人才政策。

    “合肥正是我想來的地方。”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眾安徽”)研發經理,來自西班牙的諾伯特·奧利瓦雷斯對本報記者說,“這里太棒了。合肥地處中國中部,區位優勢明顯。作為中國的創新高地,合肥聚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為我們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該市的基礎設施完善,特別是地鐵四通八達,工作生活都很方便。”

    對此,在合肥工業大學任副教授的美國專家丹尼爾·大衛表示贊同。他說:“我在合肥工作生活了十余年,親眼見證了合肥經濟的飛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環境和質量顯著提高、國際化氛圍日益濃厚。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學、能源等領域的創新取得了巨大進步;國際社會應增進對中國的了解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交流。”

    “我期待與中國同行更好合作,攜手打造言語科學研究平臺。合肥良好的創新環境讓我覺得自己的目標可以加快實現。”2023年,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的日本教授本多清志來到天津大學合肥創新發展研究院工作。在這里,本多清志教授開展了說話人個性化特征的頻域研究、非鼻化元音的鼻腔共振模式研究、光聲門圖儀的應用等多項研究。

    “合肥的科研環境很好,創新氛圍濃厚,讓我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本多清志說。

    近年來,合肥圍繞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積極打造外國專家在合肥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建立了合肥市外國人才聯席會議制度,開設了安徽首個“外國人來華工作、居留許可”單一窗口,大幅提升了外國人才服務管理工作水平。

    據合肥市科技局黨組書記袁飛介紹,目前,該市持有效來華工作許可的外國專家有1500余人,來自全球75個國家,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人才培養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他們是合肥科技創新事業的積極參與者,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2018年至2022年,合肥市連續5年上榜科技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榜單。

    優化科創路徑——

    推進“科創+產業”融合巨變

    立足創新,合肥正大力推進“科創+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底,合肥成立了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安排1名市委常委任執行副主任,統籌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協調辦理重大事項。

    2022年,合肥在市內重點地段開始建設科創高地——“科大硅谷”,明確將以中國科大為紐帶,匯聚創新力量,發揮科技體制創新引領作用,將“科大硅谷”建設成為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

    啟動建設不到一年,“科大硅谷”成就斐然: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掛牌,總規模300億元、首期15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設立,“安徽芯片第一股”云岫資本全球科創中心將落戶于此……資本、人才、項目源源不斷地匯集而來。

    “合肥堅持科創立市,把最美的地段、最優的資源留給科學家,遵循‘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路徑,系統鏈接國家、省、市科技成果資源,組建能源、大健康等‘國字號’研究平臺。”合肥市科技局局長范進對本報記者說。

    大力培養本地科創人才,積極吸引外來科創人才是合肥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秘訣”。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將投資約10億歐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與采購中心。這也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首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

    談起上述大手筆投資,大眾安徽首席執行官葛皖鏑說:“我們選擇扎根合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本地創新人才優勢。”

    大眾安徽首席人力資源官邵劍說:“合肥市為我公司認定了高層次人才200余人。我們新招聘的1500余人中,75%來自外地,由此可見合肥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之大。”

    安徽省合肥市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高級總監周祖寧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國際化業務步伐加快,該公司持續吸收外籍人才,目前有近100人。

    解決“難點”“痛點”——

    “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近年來,合肥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點”“痛點”,使創新成果更好對接市場。打造“科里科氣·科創薈”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品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是該市的舉措之一。

    4月20日,在“科里科氣·科創薈”第22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現場,合肥市科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敘新、“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陳碧珊分別就“合肥市種子基金管理辦法政策”“科大硅谷”進行了解讀及推介。

    黃敘新圍繞投資要求、項目遴選方式、基金扶持效應等方面作了詳細說明并分享了具體投資案例。陳碧珊則圍繞“科大硅谷”的定位、空間布局、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市場化運營體系以及相關27條政策的政策制度創新等內容進行了推介。

    合肥市科技局總工程師高致遠表示:“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需要給成果轉化團隊一個展示和對接的平臺,‘科里科氣·科創薈’由此應運而生。通過這個平臺,邀請潛在的產業應用單位和投融資機構參加并交流對接,促成合作。”

    從“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到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從“科里科氣·科創薈”路演再到“從實驗室到應用場”,合肥市建立了可轉化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為創投保駕護航。

    “合肥市委市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給予了充分的寬容,合肥市種子基金的風險容忍度達50%,天使基金允許40%的風險,為創新團隊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境,能更好鼓勵他們大膽去闖去創。”高致遠說。


    相關文章

    市場監管總局:完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質量國家標準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預制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呈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特點,在促進農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轉型、消費升級、創業就業等方面均有積極意義。但預制菜也面臨范圍泛化、標準不統一、......

    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為加強水稻科技國家平臺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并凝聚全國水稻科技創新活力,9月8日至10日,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岳麓山實驗室舉辦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

    世界首個原子級量子傳感器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張佳欣)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和德國尤里希研究中心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世界上首個原子級量子傳感器,能夠檢測原子尺度的微小磁場。......

    廣西防城港組團到亞熱帶生態所調研

    7月18日,廣西防城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其東率防城港市科協、市林業局以及相關企業一行,赴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考察調研。座談會現場。王昊昊攝朱其東一行走訪調研了畜禽養殖......

    鐘掘:為祖國強盛不懈奮斗

    “自強不息,科學報國。”這是鐘掘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鐘掘是我國機械專業領域首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女科學家。作為中南大學教授,她幾乎每天準時出現在中南大學的實驗基地。她雖已88歲,但精神矍鑠、充滿激......

    遨游太空的五星紅旗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接續傳遞

    6月17日上午,由全國少工委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宣傳辦公室共同舉辦的“紅領巾愛祖國——我心中的五星紅旗”國旗傳遞活動地面傳遞第6站,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科......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首卷發行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5月16日透露,由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廣西環江喀斯特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牽頭,聯合普定、平果、金佛山等國家喀斯特站共同編撰的《國家野外......

    “地球時空基準”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啟動

    4月1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李建成牽頭的“地球時空基準”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在長沙啟動。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于2016年開始試點建設,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位最高的基金項目,旨在瞄準國際科......

    國家檔案局公布首批重點實驗室,這8所高校上榜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整合檔案科技創新資源,加大新時代檔案事業創新發展中重大、關鍵和共性科技問題攻關力度,根據《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試行)》,國家檔案局組織了重......

    趙東元:把研究用在國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心生發出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愿意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時,中國科學院院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