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環境部長馬蒂納斯?范斯卡爾奎克坦白地告訴伊莎貝爾?希爾頓,上個月的八國集團峰會未能在氣候變化上取得進展,新興國家對此感到失望。
現在距離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只有15個月了,發達國家必須認識到新的政治現實。南非環境部長馬蒂納斯·范斯卡爾奎克指出,發達國家不能再繼續制定單邊日程。這番話是他本月早些時候在倫敦說的,就是日本北海道的八國集團峰會結束之后,他說自己仍然對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協議充滿希望,但發展中國家也將堅持保衛其國家權益。
“(在哥本哈根),你可能看不到發達國家發表像去年德國海利根達姆八國集團峰會上那樣的聲明,它們也不會向世界保證將照此行事。發展中國家將越來越清楚自身的國家利益所在,也將保留表達它的權利。”
“事情很簡單,”范斯卡爾奎克接著說。“碳空間是有限的,其中百分之七十已經被用掉了,主要是發達國家用的。我們要強調的是,對于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我們必須在發展空間和生態空間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我們要求自己在剩余百分之三十中的公平份額,還要求對分配進行嚴格的管理。”
發展中國家并不是堅持要發達國家承擔所有的減緩負擔。“我們正在從照常的活動中總結出一個實實在在、可以檢驗的偏差,”范斯卡爾奎克解釋說,“但是我們希望發達國家在2050年之前減排90%,制定出一個可以檢驗的中期目標。”
范斯卡爾奎克對八國集團領導人在北海道提出的所謂在2050年減排50%的提案不以為然,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口號”,代表八國集團的最小公分母——美國的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八國集團國家都有異議。
他說,八國集團的提案實在過于模糊。“它們甚至無法向我們解釋這個提案的含義,我們問也沒能得到答案。我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句漂亮話,因為它們連個基準年都不愿設定,簡而言之,無論你計算什么東西,都必須有一個基準年。”范斯卡爾奎克說。
范斯卡爾奎克指出,很清楚,由于美國反對把1990年作為基準年,八國集團無法確定以哪一年為基礎來計算50%的減排。“如果我們把1990年作為基準,那么迄今美國的排放已經增加了27%,”他說,“到2020年,美國的排放將增加60%,這是很巨大的。很顯然他們想達成一個協議,以便以后減少承擔的責任,不僅比我們發展中國家更少,也比其他發達國家更少。我們當然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在其他國家看來也應該是不公平的。”
“從我們這方面看這是不可談判的,就像我們去年在巴厘島會議上說過的,在所有發達國家之間必須存在一個努力程度的可比較性。我們認為在這里美國絕對不能有什么例外條款或特別赦免,它必須比得上其它發達國家。”
相比之下,新興五國(即印度、中國、墨西哥、巴西和南非)的提案代表了一種統一的觀點,就是以1990年為基準年,制定可以檢驗的目標,做出長期承諾。范斯卡爾奎克說發展中國家都在制定各自的氣候規劃:他本人將把南非的長期構想和規劃呈交給內閣,其中包括一個制定管理、財政和立法一攬子計劃的設想,清楚地規定了南非的義務。在南非,目前92%的發電都來自煤炭,政府愿意把核電的比例提高到能源結構的27%。中國已經公布了其氣候變化規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承諾就是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這還不算核能。巴西也出臺了一個氣候變化法案,這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類似立法。印度最近也公布了一個國家規劃。范斯卡爾奎克強調說,“我們所有國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盡管我們并不需要設定約束性目標,但我們知道自己必須做更多的事情,我們也愿意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美國的位置以及該國對其他發達國家抵制的后果,仍然是氣候變化進展道路上的一個主要障礙。“我認為這任總統在氣候變化上的行動將變成一次歷史性的領導力失敗,”他說。范斯卡爾奎克承認美國參與經濟大國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 (這就是布什政府討論新氣候框架的行動)是“有益的”,但他還是表達了對美國領導力失敗的失望,并且強調他不再對布什任內的進展抱任何希望。“美國一年前承諾要帶起頭來,但卻什么都沒做,這很讓人失望。”他說。在這里,既沒有全心全意的伙伴,美國也未能提供其特別的專門力量——包括新技術和對新技術的財力支持,其他國家是不會準備參加這么一個進程的。
美國的跛鴨政權不愿意建設性地投入到飛速前進的國際準備工作中來,它這種模糊不清的位置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準備產生了消極影響。在2009年3月份之前,我們不可能看到美國下一任總統的新氣候變化政策,而到那時距離哥本哈根談判開始就只剩下九個月了。隨著時間飛逝,世界其他國家已經不能再等了。范斯卡爾奎克說必須找到另一個帶頭人。
他說:“去年,歐盟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單邊承諾,就是到2020年實現20%的強制減排,如果其他國家作出相同承諾的話,歐盟就會將其提高到30%。在我們看來,如果發達國家開始采取這種立場的話,這就是一個重要進展。我們一直認為歐盟低估了其在推動這一進程上的能力,我們希望歐盟能夠起到更大的帶頭作用。”
范斯卡爾奎克說,他仍然對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協議充滿希望,盡管他也承認主要問題仍然存在:減緩和適應的資金來源仍然十分棘手和不確定,因為有太多的相互競爭的行動,每一個都各自為政,資金不足。他說,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范斯卡爾奎克解釋說,“在南非,每度電的成本是13分(2美分),太陽能發電每度的成本是46分,風能則是57分。找到彌補這個差距的資金是個難題。”
另一方面,他承認,說服發達國家的納稅人認可向發展中國家的大宗資金調撥也很困難,這需要嚴格的國際證明來保障款項的正當使用,并達到承諾的效果。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等證明國家會在何種程度上接受(發達國家領導)的問題也會成為談判后來階段中的癥結。
范斯卡爾奎克仍對根本哈根達成協議保有希望。“世界的觀點非常錯誤,”他說,“每個國家都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批準一個協議,在2012年京度議定書到期前,我們必須把一個協議落實到位。”他承認,2009年12月將是非常漫長的一個月。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鑒于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系,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團隊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濕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
亞洲中部干旱區全新世氣候呈現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對濕潤的變化特征,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但最新研究發現,亞洲中部干旱區不同海拔區的森林動態特征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考慮到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