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系。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而使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干燥區的共同擴張。這些變化已被證明影響了降水,也可能影響了南半球的海洋環流和鹽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科學家安塔拉·巴納杰及其同事,經過對1980年至2017年的大氣再分析(結合數據與建模)指出,這些趨勢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停頓或逆轉了。例如,他們發現南半球急流向極移動似乎到2000年左右就中止了。這個時間點恰與南極臭氧層從2000年左右開始恢復相重合,說明《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減少或是環流變化趨勢停頓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蒙特利爾議定書》對地球系統的其他方面可能也有影響。而自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生效后,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于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隨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尚不清楚大氣環流變化趨勢的停頓能否持續。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1987年簽署的以保護臭氧層為主旨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將第一個無冰北極夏季的出現推遲了15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第一個由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批準......
英國《自然》雜志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系。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直接結果。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介紹,中國高度重視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國際環境公約履約工作,已如期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約28萬噸,未來要不斷推動履約能力建設,繼續加強對受控物質的監督管理,確保履約成效......
中國環境報訊《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第11次締約方大會及《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第29次締約方大會于2017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來自141個國家以及相關國際組織7......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英國《自然》雜志10月15日報道,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辦的聯合國大會上,全球197個國家達成了一項歷史性的協議,決定禁止令全球變暖雪上加霜的制冷劑——氫氟碳化物......
《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三次締約方特別會議于2016年7月22日至23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環境保護部國際司有關負責人率領由環境保護部、外交部等部門派員組成的中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