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葉刀-數字健康》發表了題為“基于高靈敏度檢測平臺輔助診斷食管鱗狀細胞癌:一項中國多中心病例對照診斷試驗”的研究成果。記者獲悉,該成果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聯合河南省腫瘤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市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研發出一種新型高靈敏檢測平臺,有望為腫瘤早診早篩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博士王域表示,內鏡篩查有助于早期發現食管癌、有效降低死亡率,但由于其成本高、依從性差和潛在的并發癥,在人群水平上實施可行性較低。血清學腫瘤標志物檢測是潛在的替代方案。然而,目前臨床上傳統的蛋白檢測技術敏感性較低,難以檢測到癌癥早期低豐度的循環腫瘤標志物。因此,迫切需要研發更高靈敏度的檢測方法以輔助腫瘤早期診斷和篩查。
該研究聚焦于腫瘤早期診斷和篩查長期存在的技術瓶頸——檢測方法敏感性不足這一難題,以食管癌作為研究模型,研發了一種基于金納米顆粒輔助、單鏈DNA串聯子多重激活CRISPR/Cas12a的新型高靈敏檢測平臺——SENSORS,有望作為一種無創的輔助診斷和篩查工具,為腫瘤早診早篩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曾木圣表示,該研究聯合金納米顆粒標記技術、基于引物交換反應的單鏈DNA串聯子合成技術和CRISPR/Cas12a系統,建立了一種集收集模塊、信號轉換模塊、信號放大模塊、信號報告模塊和結果分析模塊為一體的新型、高靈敏度檢測平臺,命名為SENSORS。
據介紹,通過與傳統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方法進行同步對比,研究團隊發現SENSORS平臺具有更高的檢測敏感性和更寬的線性檢測范圍。在檢測臨床廣泛使用的腫瘤標志物——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時,相比于傳統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曲線下面積:0.63)和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曲線下面積:0.61),SENSORS平臺的診斷性能顯著提升(曲線下面積:0.87)。
進一步收集了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河南省腫瘤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三個中心超過2000例的臨床隊列樣本,以及來自潮汕地區的人群篩查隊列和四會市、中山市的前瞻性隊列共176例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樣本,利用SENSORS平臺檢測了研究團隊前期鑒定的食管癌相關腫瘤標志物SCCA和MMP13的血清學水平,發現該平臺在內部驗證集和兩個獨立的外部驗證集的診斷曲線下面積達0.86-0.97,靈敏度達84.8%-95.2%,對于前瞻性人群隊列樣本的診斷曲線下面積達0.79-0.83。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聯合患者基線資料、流行病學危險因素和多種腫瘤標志物水平構建了六種機器學習模型,進一步篩選發現隨機森林算法展現出最高的預測效能。通過特征選擇過程,研究團隊最終構建了由年齡、SCCA、MMP13、CEA和NSE五個特征組成的簡化隨機森林預測模型,在多中心驗證隊列中驗證了該模型的曲線下面積達0.89-0.99,靈敏度達88.6%-98.4%,顯示出較高的診斷能力。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劉萬里表示,相比于傳統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SENSORS顯示出更高的敏感性,其診斷效能在多中心臨床隊列和人群隊列中得到驗證,進一步聯合機器學習算法構建風險預測模型可便于臨床轉化。該平臺有望作為一種微創的輔助診斷和篩查工具,為將來臨床腫瘤早診早篩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
近日,《柳葉刀-數字健康》發表了題為“基于高靈敏度檢測平臺輔助診斷食管鱗狀細胞癌:一項中國多中心病例對照診斷試驗”的研究成果。記者獲悉,該成果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聯合河南省腫瘤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附......
近日,《柳葉刀-數字健康》發表了題為“基于高靈敏度檢測平臺輔助診斷食管鱗狀細胞癌:一項中國多中心病例對照診斷試驗”的研究成果。記者獲悉,該成果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聯合河南省腫瘤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附......
15日,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傳飛團隊研發出一種模擬人類指紋特征的柔性滑覺傳感器,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如棉、紗、化纖、羊毛等細膩質地材料。該傳感器有望用于人形機器人、人類義肢以......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基質細胞衍生因子4(SDF-4)蛋白是一種可靠的腫瘤標志物,其檢測胃癌的準確率接近90%。目前,檢測胃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癌癥的血液檢測方法使用的......
近日,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寧邵教授團隊發現全新鼻咽癌篩查和早診標志物,可明顯提升鼻咽癌篩查效能,提高鼻咽癌早診早治率。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鼻咽癌是一種發生于鼻咽部的惡......
研究和診斷生物醫學應用通常需要成像儀具備較高的空間分辨率、準確的色彩還原度以及弱光條件下較高的靈敏度,而且許多情況需要同時具備這三種因素,才能提高數據可靠性。選擇適當的顯微鏡學攝像頭、組織學攝像頭、細......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石發展、孔飛等人在微波磁場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于金剛石氮-空位色心量子傳感器實現了皮特斯拉水平的高靈敏微波磁場測量,相比此前該體系實現的亞微......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霞)歷經6年努力,意大利和奧地利研究人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一種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皮膚”。其靈敏度是真實皮膚的1000倍,能探測觸覺、溫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單光存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叉指電極制備基于MXene/PVP的高性能電容式柔性壓力傳感器的新方法,通過選擇合適的叉指電極數目和優化MXene/PVP濾紙膜的介電層,可以提高電容......
11月18日,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張濤教授團隊在柳葉刀雜志子刊EBioMedicine(IF為8.143)上發表了題為“TrajectoriesofPerioperativeSerumTum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