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于原代T細胞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質組的高靈敏度分析方法
梁富超#, 柯彌#, 田瑞軍*
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廣東 深圳 518055
摘要
酪氨酸磷酸化在T細胞的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豐度較低,鑒定困難。生物組織樣本中分離獲得的原代T細胞數量較少,培養和擴增的難度較大,因而常使用永生化細胞系來研究T細胞的酪氨酸磷酸化介導的信號轉導過程,這通常會導致獲得與原代T細胞相差較大的結論。因此,本研究發展了一種解析原代T細胞酪氨酸磷酸化修飾信號的高靈敏度的蛋白質組學方法。首先,針對原代T細胞數量有限的問題,本研究優化了一套從小鼠脾臟中分離、活化和擴增T細胞的完整流程,第4天時T細胞數量擴增到7倍以上;其次,針對酪氨酸磷酸化修飾豐度較低、不易被質譜檢測的難題,本研究利用SH2超親體(SH2-superbinder)親和富集和固定化鈦離子親和色譜(Ti4+-IMAC)技術對抗CD3和抗CD28單克隆抗體共刺激條件下的原代T細胞多肽樣品進行了酪氨酸磷酸化多肽富集,并結合納升液相色譜-串聯質譜(nanoLC-MS/MS)進行解析。最終成功從1 mg蛋白質中鑒定到282個酪氨酸磷酸化位點,其中包含T細胞受體膜蛋白CD3胞內區的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序列(ITAM)上的多個酪氨酸磷酸化位點,以及信號轉導相關蛋白ZAP70、LAT、VAV1等的重要位點信息。綜上,本研究發展了一套深度解析原代T細胞中的酪氨酸磷酸化修飾的高靈敏度蛋白質組學分析流程,有望應用于繪制更接近生理狀態下的信號轉導網絡。
脾臟CD3+T細胞的分離培養
脾臟CD3+T細胞的磁珠分選
對C57BL/6J小鼠進行脫頸椎處死,迅速置于75%的酒精中進行表面消毒。使用滅菌器械迅速將小鼠的脾臟解剖取出,將脾臟組織置于4 ℃預冷的磷酸鹽緩沖液中備用。
將70 μm的細胞篩網置于50 mL離心管上,用1 mL冰冷的磷酸鹽緩沖液對篩網進行潤洗;將解剖出的脾臟組織置于細胞篩網上,使用注射器活塞研磨,同時向篩網上方加入預冷的磷酸鹽緩沖液潤洗,直至組織完全磨碎。將組織研磨液以400 g離心5 min,吸棄上清液。使用磷酸鹽緩沖液將細胞進行重懸,使細胞密度達到1×108 cell/mL。按照STEMCELL公司的小鼠CD3+T細胞分選試劑盒說明書對CD3+T細胞進行分選,吸取分離得到的細胞,以400 g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
原代T細胞的活化培養
配制T細胞培養基,其主要成分為RPMI 1640空白培養基、10%(v/v)胎牛血清、1%(v/v)鏈霉素-青霉素混合液、50 μmol/L β-巰基乙醇和2 ng/mL 小鼠重組白細胞介素-2(IL-2)。
對培養T細胞的孔板進行抗體包被,用磷酸鹽緩沖液對抗CD3和抗CD28抗體進行稀釋,使兩種抗體的最終質量濃度均為1 μg/mL,將配制好的抗體稀釋液置于24孔板中,每孔1 mL, 4 ℃孵育過夜(14 h以上)。
棄去24孔板中的抗體稀釋液,然后在每孔中種入1 mL密度為1×106 cell/mL的細胞。活化2天后,將細胞收集到離心管中,以500 g離心10 min,將細胞用配制好的T細胞培養基重懸,進行擴增培養。
流式細胞術檢測
使用細胞計數板對擴增得到的細胞進行計數,取1×106個細胞,以500 g離心5 min,收集細胞沉淀,加入1 mL流式染色緩沖液吹打混勻,以400 g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加入80 μL流式染色緩沖液進行重懸,加入2 μL CD3-BV510或CD25-PE抗體混勻,室溫避光孵育20 min。隨后加入2 mL流式染色緩沖液輕柔洗滌細胞,以500 g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使用500 μL流式染色緩沖液重懸,上機檢測。
原代CD3+T細胞的抗體刺激
將培養4天后的T細胞離心收集,使用不含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空白培養基對細胞饑餓處理4~6 h,重懸并計數,使每個樣本細胞數量為1×108個(對照組3組,抗體刺激組4組),離心后使用1 mL RPMI 1640空白培養基重懸。放置冰上10 min,向其中加入5 μg/mL的抗CD3和抗CD28單克隆抗體,在37 ℃水浴鍋中孵育5 min。孵育結束后,迅速向其中加入5×RIPA裂解緩沖液,置于冰上10 min。使用細胞超聲破碎儀對細胞進行超聲裂解,超聲5 s,停止5 s,有效超聲時間30 s以上。超聲結束后,在4 ℃條件下以122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PierceTM 660 nm蛋白定量試劑盒對蛋白質進行定量分析。
蛋白免疫印跡檢測
使用10%的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于每個泳道中加入20 μg蛋白質樣品,120 V恒壓條件下進行蛋白質分離(90 min), 200 mA恒流2 h將蛋白質轉印至0.45 μm孔徑的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膜上。PVDF膜用奶粉封閉2 h。使用含有0.1% Tween 20、150 mmol/L NaCl、20 mmol/L Tris-HCl的緩沖鹽溶液(TBST)洗滌3次后加入抗磷酸化的ERK1/2抗體,于4 ℃搖床孵育過夜。次日,用TBST緩沖液洗滌3次,每次5 min。然后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兔IgG(H+L)的二抗,室溫孵育2 h。二抗孵育結束后,使用TBST洗滌3次,每次5 min。最后向PVDF膜加入增強型化學發光顯影液進行顯影。
樣品處理
蛋白質酶解除鹽
從抗CD3和抗CD28兩種單克隆抗體刺激后的原代T細胞蛋白裂解液中取出1 mg的蛋白質,使用甲醇-氯仿法進行蛋白質沉淀。使用500 μL含有8 mol/L尿素的50 mmol/L Tris-HCl緩沖液(pH 8.0)對蛋白質沉淀進行復溶。然后加入終濃度為10 mmol/L的二硫蘇糖醇(DTT)(55 ℃, 30 min)和30 mmol/L的碘代乙酰胺(IAA)(室溫,避光,15 min)進行還原烷基化。之后,加入終濃度為30 mmol/L的DTT(室溫,30 min)終止反應。進一步,用7倍溶液總體積的50 mmol/L Tris-HCl緩沖液(pH 8.5)稀釋樣品,并加入終濃度為1 mmol/L的CaCl2。最后加入胰蛋白酶(酶與蛋白質的質量比為1∶20),于37 ℃酶解16 h后,向酶解溶液中逐步、少量加入10%(v/v)三氟乙酸(TFA, HPLC級)對多肽進行酸化(pH 2~3)。然后高速離心去除沉淀后,收集多肽上清液后使用SPE除鹽柱,按照Waters公司除鹽柱說明書的步驟進行多肽除鹽。
酪氨酸磷酸化多肽富集
使用免疫親和純化緩沖液(50 mmol/L Tris-HCl (pH 7.8)、10 mmol/L Na2HPO4、50 mmol/L NaCl)復溶多肽,并利用1 mol/L Tris-HCl緩沖液調節pH至7.5左右,向溶解的肽段中加入帶有工程化的SH2結構域蛋白的微球孵育過夜。使用冰上預冷的免疫親和純化(IAP)緩沖液清洗3次,向其中加入含有500 mmol/L咪唑的磷酸鹽緩沖液洗脫2次,最后加入10%甲酸水溶液將多肽酸化至pH 2~3。使用含有10層C18膜片的200 μL移液器槍頭進行除鹽,除鹽產物使用裝有Ti4+-IMAC填料的200 μL移液器槍頭進一步純化,使用10%氨水進行洗脫。使用裝有3層C18膜片的200 μL移液器槍頭對洗脫下的酪氨酸磷酸化多肽進行除鹽,肽段凍干后,使用12 μL含有4%(v/v)甲酸和5%(v/v)乙腈的水溶液進行復溶
nanoLC-MS/MS分析
采用Easy nano-LC1200色譜系統,使用內徑為100 μm的20 cm自制毛細管分析柱,其中填充0.5 cm C4樹脂填料(顆粒尺寸為3 μm,顆粒孔徑為12 nm)和19.5 cm C18樹脂填料(顆粒尺寸為1.9 μm,顆孔徑為12 nm),流速為250 nL/min,流動相A相為0.1%(v/v)甲酸水溶液,B相為含0.1% (v/v)甲酸的90%(v/v)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脫程序如下:0~2 min, 4%B~8%B; 2~57 min, 8%B~28%B; 57~62 min, 28%B~40%B; 62~64 min, 40%B~97%B; 64~80 min, 97%B。
采用納流電噴霧離子源,電壓1800 V,離子傳輸毛細管溫度為300 ℃,以數據依賴采集模式運行。一級質譜參數:掃描范圍為m/z 350~1550,分辨率為120000,自動增益控制目標(AGC target)為3×106,最大注入時間為20 ms。二級質譜參數:分辨率為15000, AGC target為1×105,最大注入時間為40 ms。
數據分析
使用MaxQuant (版本1.5.5.1)軟件對質譜數據進行分析,使用Uniprot數據庫中的Mus musculus數據庫(2020年10月6日,86477個蛋白質),胰蛋白酶酶解,半胱氨酸烷基化(C,+57 Da)為固定修飾,酪氨酸磷酸化(Y,+79.97 Da)、甲硫氨酸氧化(M,+16 Da)、肽段N端的乙酰化(N-terminal,+42 Da)、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脫酰胺修飾(N/Q,+0.98 Da)為可變修飾。允許最大漏切位點為2。蛋白質和肽段鑒定的錯誤發現率(FDR)控制在1%以內。蛋白質鑒定標準為至少檢測到2個特征性肽段。使用Perseus(版本1.5.5.3)軟件進行數據加工并生成火山圖。
結論
本研究發展了一種研究原代T細胞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質組的高靈敏度分析方法。實現了原代T細胞的分離、活化及擴增培養,通過SH2超親體和Ti4+-IMAC聯用的高靈敏度富集策略,借助nanoLC-MS/MS技術解析了T細胞激活過程中的酪氨酸磷酸化位點變化信息,最終從1 mg的原代T細胞的蛋白起始量中解析了包括T細胞受體蛋白CD3的多個側鏈以及許多胞內信號轉導相關蛋白ZAP70、LAT、VAV1等在內的282個酪氨酸磷酸化位點。
大量的研究表明,酪氨酸磷酸化修飾蛋白是許多藥物的重要作用靶點。本研究優化的高度靈敏的蛋白質組學技術能夠從原代T細胞中獲得酪氨酸磷酸化位點信息,將為解析真實的藥物靶標及其結合強度等方面帶來新的認知。
應用于原代T細胞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質組的高靈敏度分析方法梁富超#,柯彌#,田瑞軍*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廣東深圳518055摘要酪氨酸磷酸化在T細胞的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豐度較低,......
應用于原代T細胞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質組的高靈敏度分析方法梁富超#,柯彌#,田瑞軍*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廣東深圳518055摘要酪氨酸磷酸化在T細胞的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豐度較低,......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卿光焱團隊開發了一種無標記、通用、實時、高通量監測酪氨酸磷酸化的新方法。該研究為激酶抑制劑篩選、癌癥靶向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
近日,大連化物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18T7組)卿光焱研究員團隊在前期工作(J.Am.Chem.Soc.,2020;Anal.Chem.,2021)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種無標記、通用、......
T淋巴細胞是獲得性免疫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抗感染、抗腫瘤免疫應答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T淋巴細胞識別抗原依賴T細胞受體TCR,后者主導T細胞活化增殖信號的傳導。近年來提高T淋巴細胞應答能力、阻斷T淋巴細......
近日,一項發表于NatureBiotechnology的題為"LargedatasetenablespredictionofrepairafterCRISPR-Cas9editinginpr......
在癌癥中MAPK信號通路激活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該信號通路中的一些激酶是藥物開發的重點,目前大多數藥物都針對RAF和MEK進行靶向抑制。最近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Research上發表......
6月9日,基因治療領域權威雜志HumanGeneTherap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小平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人原代C......
腸道病毒71型(EV71))已被證明是引起近年來亞洲-太平洋地區頻發的手足口病重癥并導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原體。但是,其是如何感染神經系統并導致嚴重神經系統病理損傷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來自中國醫學科學......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俞強課題組在對一個包含3000多個天然產物的化合物庫進行篩選時,發現中草藥墨旱蓮提取物中的天然產物蟛蜞菊內酯可顯著增強干擾素-γ(IFN-γ)信號,并且增強其抗腫瘤活性。相關研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