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左)與王曉杰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
從1984年于母校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這座校園里工作了近40個年頭,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很多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
然而對我來說,最大的榮譽莫過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對我國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農林科技人才。
帶著學生“下田”
在很多人眼里,農業科技一點兒都不“高大上”。但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的科研靈感和信念就是要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知農、愛農。
我曾招收過一名博士生,他在生物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究很優秀,但一直苦于找不到與真實問題對接的途徑。也就是說,他根本不知道怎么能“解決問題”。于是,我把他帶到田間地頭,帶到小麥條銹病發生的不同區域。經過細致觀察,他意識到面對這種病蟲害,應該站在全國視角,從“大群體”的角度開展研究工作。
由此,他發現了將自己所學理論與國家病蟲害防治需求相結合的途徑。如今,這位找到科研方向的博士生已經學成留校,直到今天都干勁十足。
多年來,不管面對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我都會和他們談到我國的糧食生產、農業安全的話題,讓他們真切地意識到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與我們所學的專業緊密相連。
多年前的一個清明節,我發現麥田中又有條銹病發生的跡象,隨即叫來了團隊的學生。雖然當時已是假期,但我們幾乎沒有休息,而是將整個假期都用在了麥田里。他們來到田間地頭,親眼看到植物病蟲害,看到農田還有哪些問題未被解決,就會思考我們要怎么辦。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啟發。
在這幾名學生中,有一名叫王曉杰的碩士生。這次下田讓他真實地看到了條銹病對麥田的嚴重危害,堅定了他投身農業科技的決心,也開啟了我們之間持續至今的師徒情。
“不要害怕,放心大膽地做”
王曉杰是2001年我從德國做訪問學者歸來后招收的第一批碩士生。當時,分子生物學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研究在國際上剛剛起步,但我已經察覺到這方面的研究前景十分廣闊,便鼓勵學生對此開展研究攻關。
然而,這些研究的耗資是很大的,一盒只能做四五次實驗的試劑就要3萬元,其中任何一步弄錯,整個實驗就得報廢。我能明顯看出,學生們對此壓力很大,特別是農村娃出身的王曉杰,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誤導致實驗失敗,造成經費浪費。
于是我對他說:“不要害怕,放心大膽地做!該花多少錢,哪怕十萬元、二十萬元,咱們也要把研究做完。”
正是有了這樣的鼓勵,學生們逐漸放下了心理負擔。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奮斗,我們的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多世界領先的重大成果,王曉杰更是成長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
在我看來,在科研路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現失敗,更不可能不出錯,學生尤其如此。為人師者,就是要學會寬容學生的失敗和錯誤。當學生面對這些挫折時,不是給他們壓力,更不能打擊和責備,而是要鼓勵他們在失敗中吸取經驗、繼續戰斗。
多年前,實驗室購進了一臺超低溫冰箱,用以儲存實驗材料。一天晚上,一名學生在操作時誤觸了冰箱底部的一個按鈕,導致第二天冰箱內儲存的材料全都壞了。看到這些,誰的心中都會有惋惜乃至憤怒,我也不例外。但看到學生追悔不已的樣子,我還是努力壓制自己的情緒,一邊安排學生檢查是否還有能用的材料,一邊安慰學生,告訴他以后小心一些。
當然,這樣的寬容并不適用于所有情形。比如在科研領域,我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學生出現一絲一毫不嚴謹的行為,更不用說對學術誠信的背離,這與寬容學生的科研失敗和無心之過完全是兩回事。
育人精神代代傳承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王曉杰在我的團隊里讀完了碩士和博士,最終留校,和我成為了同事。
在他留校后,我和他有過一次深入交流。我告訴他:“你現在不一樣了,你是老師了。你要轉換身份和角色。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不只是教他們做實驗、做研究,更是整體塑造,特別是在做人上,不能讓別人在你的學生身上挑出大的毛病。”
我還告訴他,科學研究肯定會失敗,要容忍學生的失敗,更要不斷鼓勵他們。任何人都有缺點,同時也一定有其閃光點,要努力發現這些閃光點,因為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座寶藏。
讓我欣慰的是,這些年來,王曉杰并沒有辜負我的希望。如今的他通過自身努力,不但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更成為了被學生們尊敬和喜歡的“杰哥”。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老師,最重要的是如何確定自己的定位,你是將自己定位成學生的“上級”和“領導”,還是將他們視為你在科研和教學路上的“同路人”,這很重要。如果一名老師對自己的定位是前者,就決定了其不可能做到對學生寬容,更難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反之,如果定位成后者,師生關系便一定是融洽的,老師才會真正獲得學生的愛戴。
不久前,王曉杰的一名剛畢業的學生給他發來信息:“我體會到,能夠得到你的指導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得知此事后,我知道我的育人思想正在一代代傳承,這是一件更令我感到欣慰的事情!
中國江蘇網訊,眼下在江蘇各地,各類新鮮的水果集中“驚艷亮相”。西瓜、水蜜桃、番茄、甜瓜……一口下去,滿口沁香,甜到心間。這些“香甜適中”的水果是怎么培育的?其中包含哪些科技?炎炎夏日中這些水果又是如何......
國科辦農〔2023〕4號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河南省、貴州省、陜西省科技廳:為進一步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管理,促進園區發展,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科技部......
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要求,2022年農村司開展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評估工作,評估對象為2020年綜合評估結果不達標需整改的5家園區。經過園區自評估、視頻答辯、問詢交流以及綜合......
頒獎儀式現場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供圖11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首屆農業科技圖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
康振生(左)與王曉杰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從1984年于母校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這座校園里工作了近40個年頭,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很多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然而對我......
康振生(左)與王曉杰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從1984年于母校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這座校園里工作了近40個年頭,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很多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然而對我......
7月17日,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隆重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東營市市長陳必昌、山東省黃三角國家農高區黨工委副書記田和友、農業農村部農田建......
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引領和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陜西省科技廳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和完善適應全省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強化高校......
11月19日,《“十三五”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在改革中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總體呈現農業高新技術加快......
“與傳統蔬菜生產模式相比,智能化生產單元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輕簡化栽培,降低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以往5個棚(每個400平方米)整個番茄生產季需要大約人工120人·天,而現在只需要90人·天,勞動生產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