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國學者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文4篇。
Nature的兩篇,分別來自山東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以及華東理工大學;Science的兩篇,分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
值得關注的是,山大副校長、新科院士陳子江和中科院劉江團隊強強聯合,再發Nature。
具體盤點如下:
新科院士陳子江、頂刊“老朋友”劉江團隊強強聯手:人類早期胚胎長這樣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12-0
該研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出現了全基因組層次的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此外,研究首次繪制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質三維構象圖譜。
本文4位共同第一作者中,Xuepeng Chen和Yuwen Ke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Keliang Wu和Han Zhao來自山東大學。
本文通訊作者分別是剛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山東大學副校長、齊魯醫學院院長陳子江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
這不是兩個團隊第一次合作發表論文。
2018年3月,兩個團隊曾聯手發表過一篇Cell,首次報道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開放性的調控圖譜。
加上這篇合作論文,陳子江團隊近期已發表5篇頂刊文章。
另外3篇為2篇NEJM(新英格蘭醫學)和1篇Lancet:
2016年在NEJM上發表論文,證明針對多囊卵巢綜合征實施冷凍復蘇胚胎移植,可明顯提高活產率;
2018年再發NEJM,證明“全胚冷凍-凍胚移植的活產率及孕產期并發癥無明顯差異”;
2019年上半年在Lancet發表研究,證明與傳統的新鮮單囊胚移植比較,全胚冷凍后的單囊胚移植可顯著改善“試管嬰兒”的母嬰安全和臨床結局。
陳子江曾在人類宮腔配子移植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1992年5月,我國首例宮腔配子移植嬰兒誕生,時年33歲的陳子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另一位通訊作者劉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表觀遺傳學、干細胞和腫瘤。
他也是“頂刊”的老朋友。
2013年,Cell以封面文章報道了劉江團隊在表觀遺傳信息遺傳規律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這是Cell第一篇所有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都為中國研究機構科研人員的封面文章。
014年,又一篇Cell,揭示了哺乳動物中子代如何繼承親代DNA甲基化圖譜的規律,更新了關于受精之后DNA甲基化圖譜重新編程的傳統認識。
2017年第3篇Cell,揭示哺乳動物成熟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3D結構以及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體結構的重編程變化
2018年第4篇Cell與陳子江團隊完成。
此外,他還在2009年因發現SPOP是腎癌的分子探針登上Science。
華東理工大學全舒等人揭示代謝事件如何影響線蟲壽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14-y
該研究指出,在生命早期,短暫的代謝事件——活性氧(ROS)的短暫增加,可能對個體壽命產生深遠影響。研究者發現了線蟲機體早期發育中ROS短暫增加可改善機體氧化還原穩態,延長機體壽命。
本文通訊作者之一是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全舒,來自該校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全舒課題組研究重點之一是建立和改造控制蛋白質穩定性方法,以及解析分子伴侶蛋白的結構與作用機制。
2014年,全舒被評為上海市浦江學者,其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曾入選學術網站F1000年度最受關注的25篇論文。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圓等學者:建立對齒獸新屬種李氏源掠獸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2/04/science.aay9220
2019年10月,我國早期哺乳動物研究奠基人之一李傳夔研究員逝世,為紀念其學術貢獻,研究者將本次發現的對齒獸新屬種命名為李氏源掠獸。
在下孔類脊椎動物演化中,曾經是一體化的聽覺和咀嚼結構,受各自基因機制的調控,在獸類哺乳動物中分別適應自然選擇以提高聽覺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塊式趨離演化,李氏源掠獸完好地展現了兩個模塊在基干獸類中演化分離節點的表型特征。
本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之一毛方園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17年,毛方園就曾與合作者發現一來自河北省青龍縣的新種標本——阿霍氏樹賊獸,登上Nature。
北京大學焦寧團隊:找到合成酰胺和腈反應中疊氮類反應物的替代品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2/04/science.aay9501
有機重排反應——施密特反應是合成酰胺和腈常用的方法,但這一方法中使用的疊氮化物試劑具有高毒性和潛在爆炸性。
該研究中,研究者通過級聯活化策略,將大宗化學品硝基甲烷作為酰胺和腈的氮供體,從而避免使用危險的疊氮類反應物,利于更多化學藥品的合成與開發。
本文通訊作者焦寧來自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他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研究方向與興趣包括綠色化學、自由基化學及地球豐產過渡金屬催化、基于內源性物質進行先導藥物發現等。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作為全球科研權威期刊的《Science》每年都會在全球科學家們的最新科學進展中評選出“年度突破”榜單,用以褒獎引領科學界發展的卓越成就。近日,《Science》公布了2024年的十大突破,囊括了從艾滋......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
11月22日,長沙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楊波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題為《Smallwetlands:Criticaltofloodmanagement》的Letters......
大多數人在感到不適時去看醫生是為了尋求診斷和治療方案。但對于大約3000萬患有罕見疾病的美國人來說,他們的癥狀與眾所周知的疾病模式不符,這讓他們的家庭進行了長達數年甚至一生的診斷旅程。但一個由圣路易斯......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