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7-06 09:00 原文鏈接: 徐光憲:辦好學術刊物重要性不亞于“973”

      “希望中國辦出在國際上站得住腳、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刊物”

      

      2008年,年近90歲的徐光憲院士在《中國科學》編委會換屆時辭去了《中國科學B輯:化學》的主編和《科學通報》副主編職務。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夠,可能會影響《中國科學》的發展,應該讓較年輕的院士來承擔這個重任。”徐光憲向《科學時報》記者道出了心里話。

      已擔任《中國科學B輯:化學》主編和《科學通報》副主編20多年的徐光憲對這兩份刊物有著難以言表的深厚感情。卸任之后,徐光憲仍對“兩刊”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

      徐光憲心里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希望中國能辦出一種或者幾種能在國際上站得住腳、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刊物。”

      在徐光憲看來:“辦好一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刊物的重要性絕不亞于一個‘973’項目。”

     

      跟國外接口的中國期刊

      徐光憲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1948年初赴美國留學,1951年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受聘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并兼任燕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回國之后的徐光憲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上,對于國內的學術期刊,徐光憲自然也有所關注。

      徐光憲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國內最好的學術成果幾乎都發表在《中國科學》上。

      提到這些學術成果,徐光憲如數家珍,像上世紀60年代,上海生化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結晶胰島素的全合成”;70年代,陳景潤的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吳文俊被國際同行譽為“吳方法”的“數學定理機器證明方法”;生化所、生物物理所和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唐敖慶等完成的“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及其應用”等,而尤其讓徐光憲印象深刻的是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對中國科學家來說,《中國科學》等一批重要的學術期刊是當時中國科學界跟國外接口的重要期刊。”徐光憲回憶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徐光憲在學術研究上同樣很有成就,其研究橫跨物理化學、核燃料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等領域。50年代末,他從事核燃料萃取化學研究,提出萃取機理的分類法,準確測定大量溶液化合物的穩定常數和兩相萃取平衡常數,為國際手冊收錄。1976年,徐光憲提出串級萃取理論并在全國推廣,把我國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當時我提出串級萃取理論,有兩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很想投在《中國科學》上,但最終還是沒敢投,轉而投在了《北京大學學報》上。”徐光憲回憶說,盡管當時他對自己所提出的萃取理論很有把握,但一般來說,發表一篇原創性的研究論文,要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需要較長的時間。

      幾十年過去了,由于為國家和人民培養了一大批教學和科研人才,并在物質結構、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科學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徐光憲的學術成就也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1994年,徐光憲獲得了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5年又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2008年1月,由于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理論和技術以及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以及他在量子化學、物質結構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徐光憲榮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然而,談及那兩篇稀土串級萃取理論最重要的原始文章不敢投登《中國科學》的往事,徐光憲仍心存遺憾,而這種遺憾正是“老一輩科學家對‘兩刊’心懷深厚感情”的另一種詮釋。

     

      SCI帶來的困惑

      1984年12月,徐光憲被時任《中國科學》主編的嚴濟慈先生推薦為《科學通報》副主編,1985年,他又被推薦為《中國科學》副主編。

      “嚴濟慈先生會挑選我為副主編,我很奇怪,因為《中國科學》的副主編一般都是從編委里挑出來的,當時我并沒做過《中國科學》的編委。”徐光憲說。

      而之所以能讓嚴濟慈看中,“可能是嚴濟慈當主編時,我擔任過幾次審稿人,有幾次因為稿件發生爭議,我堅持公平公正”。正因如此,徐光憲給嚴濟慈留下的印象是:治學嚴謹、不應和外界壓力,而這正是一份學術期刊編委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從1984年開始,徐光憲一干就是20多年。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仍有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都是刊登在《中國科學》上,像涂光熾等有關“我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的研究”,鄒承魯等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趙忠賢等的“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的研究”,等等。但在這20多年時間里,徐光憲卻已鮮見《中國科學》曾經輝煌地位的再現。

      不過,徐光憲體會更多的是,伴隨中國科技國際交流的加強,加上受到科研評價體系的導向、國際優秀學術期刊的競爭以及辦刊體制方面的影響,致使國內重要的學術文章外流而給國內學術期刊帶來的尷尬局面。

      “影響因子與論文稿源的充沛是相互作用的。”徐光憲說,由于現在的學術評價體系強調期刊影響因子,《中國科學》雖然是進入SCI的國內學術期刊,但其影響因子不到1,加上國際學術交流加強,很多重要的國內學術文章都外流了,導致國內期刊逐步面臨好稿越來越缺乏的窘況,《中國科學》也不例外。

      記者在采訪一些一線的年輕科學家時,他們坦陳,基于目前國內科研評價體系的影響,將最好的學術論文投向國外SCI影響因子較高的學術期刊依然是他們的首選。

      作為《中國科學B輯:化學》的主編,徐光憲至今仍希望《中國科學》能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輝煌時期,能將國內化學領域最優秀的學術論文吸引過來,“有了好的文章,才會有較高的引用率,期刊的影響因子才會逐步提升,期刊才能走向良性循環”。

     

      《中國科學》會走上良性循環

      一方面,科研人員要想自己的學術論文有好的引用率,就不得不將好的學術論文投向國外影響因子高的學術期刊;而另一方面,國內期刊要尋求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好的學術論文做支撐。在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之下,這仿佛已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種現狀給《中國科學》造成的打擊是巨大的,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現狀。”徐光憲說。

      《中國科學B輯:化學》編輯部李戰英告訴記者,盡管徐光憲對《中國科學》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出自公平公正的角度考慮,他自擔任《中國科學B輯:化學》主編和《科學通報》副主編之后,很少將自己的學術論文投給這兩份刊物。

      不過,徐光憲早已開始思索如何將國內的優秀稿源再次吸引到《中國科學》上來。他曾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建議,希望由中國科學院化學部來辦《中國科學B輯:化學》,凡由化學部常委慎重推薦的高水平論文,應加“化學部常委推薦”的標注,同時發文給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等單位,在推薦院士或提職等學術評價時,對有這種標注的文章,應和影響因子很高的國際期刊同等看待。常委在慎重推薦時,也確實考慮到這些文章完全能夠發表在影響因子很高的國際期刊上。這樣做,可以啟動良性循環。

      “《中國科學》一定要有個開頭,通過評審體系的改變,慢慢讓國內科研人員再次把國內的學術期刊重視起來。”徐光憲說。

      1997年,周光召呼吁老科學家多將自己的學術論文投向國內學術期刊。這一提法,徐光憲深表贊同,他逐步改變編委投稿影響公正性的看法,也逐步將自己的學術論文投在了《中國科學》上。

      2007年,徐光憲就將自己的一篇重要學術論文《關于化學信息學的探索與思考》發表在《中國科學》上。在這篇文章中,徐光憲率先提出了化學進化論的觀點。

      “他主要是希望能支持一下《中國科學》的發展。”李戰英說。

      此外,徐光憲還建議,一些有影響的國內外科學家,可根據自己開展的工作寫一些綜述性文章投往國內學術期刊,以此支持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

      2005年5月,周光召等10位正副主編建議“將‘兩刊’放到學部平臺上運作和管理”。《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的改革開始啟動。2008年,新聞出版總署批復了《關于〈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改革建議方案》。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兩刊”放到學部平臺上辦,鼓勵院士積極參與“兩刊”的建設與發展,向“兩刊”投稿或推薦稿件。今后,凡院士署名作者或署名推薦的學術論文,可以優先在“兩刊”上發表,并免除發表費用。此外,2008年5月16日,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還向新當選的院士們發出了《關于請新當選院士向〈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投稿的通知》,2008年11月6日,第六屆學部主席團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希望院士候選人的代表性工作有1~2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的意見。

      得知這些信息,徐光憲倍感欣慰:“《中國科學》在總主編朱作言院士的領導下進行的多種改革實際上是啟動了良性循環。”徐光憲一再強調:“辦好一份學術期刊,其重要性遠大于開展一個‘973’項目,這也是我國學術地位提升的一種重要標志。”

     

      更多閱讀

      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一生稀土情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相關文章

    第六屆糖復合物研究前沿網絡學術大會順利舉行——探索生命奧秘新途徑

    為促進我國糖復合物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快國內糖科學的發展,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分會主辦、復旦大學/糖復合物衛健委重點實驗室承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的第六屆糖復合物研究前沿網絡學術大會......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與分離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成功召開

    2024年12月8日,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與分離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匯聚了眾多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專委會成立,......

    《中國國際學術會議發展藍皮書2024》發布

    12月7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IAECST2024)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數量占......

    學術譜系如何跳出“近親繁殖”怪圈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為師,成為“齊天大圣”。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師從鬼谷子,在戰國亂世縱橫捭闔名揚天下。獲得自然科學桂冠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學術譜系”傳承之力也不可小覷。今......

    多所高校提出使用AI的多個“禁止”,學術論文使用AI邊界在哪兒?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突進,現在人們對于AI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元,尤其是在文稿撰寫方面。不少人在網上用AI寫文案、寫評價,也有高校學生把AI用在了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的確,相比線下翻書籍或者線上找資......

    學術界算力不足,限制人工智能創新

    一項針對全球數十家機構學者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的科研人員對可供他們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算力資源有限感到沮喪。據《自然》報道,科研人員接觸不到最先進的計算系統,可能會阻礙他們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和進行其他人工......

    普通人讀博:一場對學術的大型祛魅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基金委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研究發現,團隊壯大會影響成員的學術職業前景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幫手”還是“幫兇”?生成式AI學術使用須關注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