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離純化
含有一種以上的微生物培養物稱為混和培養物(mixed culture)。如果在一個菌落中所有細胞均來自于一個親代細胞,那么這個菌落稱為純培養(pureculture)。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方法有許多種。
1、傾注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一系列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與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營養瓊脂培養基充分混合,然后把這混合液傾注到無菌的培養皿中,待凝固之后,把這平板倒置在恒箱中培養。單一細胞經過多次增殖后形成一個菌落,取單個菌落制成懸液,重復上述步驟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物。
2、涂布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適當的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放在無菌的已經凝固的營養瓊脂平板上,然后用無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釋液均勻地涂布在培養基表面上,經恒溫培養便可以得到單個菌落。
3、平板劃線法
最簡單的分離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用無菌的接種環取培養物少許在平板上進行劃線。劃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比較容易出現單個菌落的劃線方法有斜線法、曲線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當接種環在培養基表面上往后移動時,接種環上的菌液逐漸稀釋,最后在所劃的線上分散著單個細胞,經培養,每一個細胞長成一個菌落。
4、富集培養法
富集培養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簡單。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條件只讓所需的微生物生長,在這些條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與其他微生物進行競爭,在生長能力方面遠遠超過其他微生物。如果要分離一些專性寄生菌,就必須把樣品接種到相應敏感宿主細胞群體中,使其大量生長。通過多次重復移種便可以得到純的寄生菌。
5、厭氧法
在實驗室中,為了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利用裝有原培養基的試管作為培養容器,把這支試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熱數分鐘,以便逐出培養基中的溶解氧。然后快速冷卻,并進行接種。接種后,加入無菌的石蠟于培養基表面,使培養基與空氣隔絕。另一種方法是,在接種后,利用N2或CO2取代培養基中的氣體,然后在火焰上把試管口密封。有時為了更有效地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把所分離的樣品接種于培養基上,然后再把培養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厭氧培養裝置中。
6、單細胞(或單孢子)分離法
是采取顯微分離法從混雜群體中直接分離單個細胞或單個個體進行培養以獲得純培養。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細管提取單個個體。個體相對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顯微操作儀,在顯微鏡下用毛細管或顯微針、鉤、環等挑取單個微生物細胞或孢子以獲得純培養。單細胞分離法對操作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相關單位和人員: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組織修訂了CNAS-CL03-A001:202X《能力驗證提供者認可準則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說明》。目前已完成文件征求意見稿,現于網上公示征求意見。......
學術年會現場。近日,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舉辦的抗耐藥微生物藥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會議是繼2023年8月6日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后的第二次學術盛會。會議采......
塑料污染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塑料垃圾遍布全球,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70億噸塑料垃圾,每年新增塑料垃圾量近4億噸。為應對塑料污染,各國政府以及國際組織陸續出臺了各種管控政策。但對于塑料污......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德國研究人員證實,只需要給微生物喂食空氣中的常見元素——氫、氧和二氧化碳,就可以獲取維生素B9。研究者表示,這一技術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一種可持續的、富含微量營養素的蛋白質替代品,有一天可能會出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