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孔是由一對保衛細胞構成的植物葉表皮上的開孔,可響應環境因子刺激控制植物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作為植物表面的天然開孔,氣孔也是許多病原菌入侵的通道。然而,植物可以主動關閉氣孔來阻止病原菌的入侵,這一抗病過程被稱為氣孔免疫。但氣孔在植物,特別是單子葉植物中是否還以其它的方式參與抗病免疫仍不清楚。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龍課題組研究發現,水稻Osaba1突變體對水稻白葉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 Xoo)的廣譜性抗性是由于氣孔開放程度(氣孔導度)的增加引起的。人為降低該突變體的氣孔導度可部分恢復其對白葉枯病菌的感病性。通過藥物或環境因子誘導野生型植物氣孔的開放也能增強水稻對白葉枯的抗性。與之對應,水稻氣孔導度增加的突變體es1-1也同樣表現出對白葉枯病的極強抗性。有趣的是,Osaba1和es1-1突變體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icola, Xoc)也具有很強的抗性。進一步研究表明,開放的氣孔賦予水稻對病原細菌的侵入后抗性,而這種抗性可能是氣孔開放造成植物葉片水勢降低所導致的。
這項工作揭示了一個新的氣孔參與植物免疫的方式,為研究植物、病原與環境三者互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雜志上,并被選為MPMI Editor's Pick,在美國植物病理學(APS)相關網站及媒體推送,認為該研究“揭示了葉片水分狀況在植物抗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將為未來植物病害的控制提供新靶標”。邱金龍組博士研究生張丹丹和田彩娟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邱金龍是文章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性專項(B類)、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當期封面
據悉,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柴繼杰團隊首次揭示了雙子葉植物中TNL類抗病蛋白產生的免疫信號分子,通過結合并改變下游復合物蛋白的形態結構,進而激活輔助蛋白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科......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卓侃/副教授林柏榮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現植物線蟲線粒體蛋白跨界觸發植物免疫反應。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學》(Advanced......
在植物免疫研究中,NLR抗病蛋白(核苷酸結合和富亮氨酸重復序列受體)是植物抵御病原體入侵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些蛋白通過識別病原體分泌的效應因子,誘導NLR的寡聚化形成抗病小體,并通過調節細胞質內的鈣離子......
當植物免疫系統監測到有病原菌入侵時,植物免疫受體蛋白就像“哨兵”一樣活躍起來,調動機體啟動免疫反應。但是,植物免疫受體蛋白究竟是如何被激活的,一直成謎。9月21日晚,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和清華大......
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農學院單衛星教授課題組發現并揭示出參與線粒體RNA加工的PPR蛋白RTP7及其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系統證明了線粒體活性氧(mROS)參與調控植物對多種不同類型病原菌的廣......
近日,《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植物病原細菌丁香假單胞菌(PstDC3000)通過激活植物茉......
植物通過調整氣孔孔徑以響應環境線索來控制水分流失和CO2吸收。氣孔的打開和關閉是由離子和水穿過保衛細胞膜引起保衛細胞的膨脹或收縮引起的。氣孔孔徑調整在幾分鐘內發生,氣孔一天可以打開或關閉多次。保衛細胞......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教授課題組在Plant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題為“LightRegulationofStomatalDevelopmentandPatterning:Shifting......
2021年6月7日,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OnSunLau教授課題組完成的題為“Lightregulatesstomataldevelopmentb......
近日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并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