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并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BAK1在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應對病原菌入侵時,植物的天然免疫系統會先后觸發兩層響應機制:第一層由植物細胞利用位于質膜之上對病原微生物保守的相關分子模式進行識別的模式識別受體(PRRs)來完成,該系統能夠實現對病原物的基礎抗性;第二層則通過位于細胞內抗病基因編碼的多態性抗病蛋白直接或間接識別病原效應蛋白來完成,該系統能夠實現更為專一且強烈的免疫反應。
2007年黎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BAK1及其同源基因BKK1的缺失突變可以直接導致植物在正常培養條件或無菌培養條件下產生明顯的免疫自激活反應,并提出BAK1除了參與植物油菜素內酯信號轉導,還參與植物的免疫調控。但是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的分子機理以及產生這種免疫自激活的生物學意義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植物學界的未解之謎。
為此,黎家團隊針對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現象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細致的分子機制研究。研究發現,位于植物細胞表面的重要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如BAK1)可以被NLR蛋白所監管,從而啟動植物免疫自激活反應。
研究團隊表示,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時會選擇性地攻擊BAK1,但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的共進化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可以直接或間接監管BAK1狀態的NLR蛋白。一旦發現BAK1遭受病原微生物攻擊,植物就會激活NLR蛋白,再次賦予植物相應的抗性免疫。這樣的機制既可以使植物在遭受不同病原微生物威脅時通過BAK1啟動PTI免疫防御機制,又可以通過激活NLR蛋白啟動更強烈的ETI免疫信號,從而抑制病原微生物對植物的進一步侵染。
論文相關信息:
在植物免疫研究中,NLR抗病蛋白(核苷酸結合和富亮氨酸重復序列受體)是植物抵御病原體入侵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些蛋白通過識別病原體分泌的效應因子,誘導NLR的寡聚化形成抗病小體,并通過調節細胞質內的鈣離子......
當植物免疫系統監測到有病原菌入侵時,植物免疫受體蛋白就像“哨兵”一樣活躍起來,調動機體啟動免疫反應。但是,植物免疫受體蛋白究竟是如何被激活的,一直成謎。9月21日晚,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和清華大......
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農學院單衛星教授課題組發現并揭示出參與線粒體RNA加工的PPR蛋白RTP7及其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系統證明了線粒體活性氧(mROS)參與調控植物對多種不同類型病原菌的廣......
近日,《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植物病原細菌丁香假單胞菌(PstDC3000)通過激活植物茉......
近日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并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
傳統種群生態學認為生物群落由捕食者(predators)、獵物(Prey)和競爭者(competitors)組成。寄生性病原,在生態學研究中常常被忽略。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因素的改變,生態學家開始重......
氣孔是由一對保衛細胞構成的植物葉表皮上的開孔,可響應環境因子刺激控制植物氣體交換和水分蒸騰。作為植物表面的天然開孔,氣孔也是許多病原菌入侵的通道。然而,植物可以主動關閉氣孔來阻止病原菌的入侵,這一抗病......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胡玉欣團隊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發現TCP轉錄因子參與溫度調控的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揭示了一條環境溫度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途徑,進一步增進了人們對環境溫度調控......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廣泛寄主的土傳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嚴重的黃萎病害,每年對我國棉花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于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
1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Host&Microb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題為AnE3Ubiquitinligase-BAGProtein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