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4-10 15:09 原文鏈接: 我國培育綠色超級稻并在目標國家進行示范推廣

      讓種植了7000年水稻的農民,不用再臉朝黃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實行免耕直播的“懶人種植法”——把種子直接撒在地里,不打農藥、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干旱地區,最懶的農民也能收獲沉甸甸的稻子。這就是科學家黎志康、張啟發的夢想。

     

      品種具有“節儉美德”

      這種“不打農藥可抗蟲,少施化肥也長壯,沒有雨水照樣活”的神奇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3月23日,海南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簽署了“綠色超級稻”項目合作書,項目總經費約1800萬美元,實施年限為3年,總體目標是培育至少15個水稻新品種,在目標國家進行示范和推廣,并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亞洲和中國西南部,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建立一個高效的水稻基因型分析技術平臺。

      該項目將大大提高我國、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水稻生產能力,使亞非地區至少2000萬貧窮稻農的水稻產量增加20%,為全球糧食危機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論從經費的數額還是參加單位的數量上,該項目都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研究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說,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已經不允許我們按原定路線走下去了。科學家必須找到具有“節儉美德”的水稻新品種。

     

      聯合全國科研力量攻關

      黎志康1998年在美國啟動“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旨在利用基因技術選育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為非洲、亞洲等不發達地區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黎志康歸國后,這一計劃被列入“948”重大項目,由張啟發主持,聯合全國科研力量集體攻關。

      我國科學家已經獨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組數據庫,這是僅次于人類基因組數據庫的第二大基因數據庫,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儲基因數據最全的數據庫。但水稻基因測序的完成,離育種還有一段距離。張啟發說:“水稻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要說清楚4萬個基因是什么、在干什么的問題。”接下來的難點是,研究每個基因的功能,進而進行分子設計育種,有目的地開展基因重組,培育出高產、抗病的超級水稻。而這些正是“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技術路線設計的初衷。

      2005年,張啟發提出“綠色超級稻”這個概念。2007年,美國科學院院刊介紹了張啟發的“綠色超級稻”計劃。

     

      部分性狀已基本實現

      2008年,上海科學家在世界上率先培育出節水抗旱稻“旱優3號”。人們在試驗田里,看到大片成熟的“旱優3號”“累”彎了腰,細細一數,每穗結粒110顆,畝產量能達到600公斤,高于上海水稻的平均畝產量。而且,它省錢又“早熟”,全生育期僅106天,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躲開了稻田病蟲害高發期,用水基本只靠雨水,施肥用藥次數僅為普通水稻田的1/3,每畝可節約近160元。

      它實行的是免耕直播,減少了大量人工費。病蟲害也相應減輕,人工插秧的同期水稻進行了8次病蟲害防治,而免耕栽培的田塊只進行了3次。如今,這一品種水稻正在全國一些地區推廣種植。

      難道“旱優3號”就是“綠色超級稻”?該項目首席專家黎志康糾正說,“綠色超級稻”不是一個品種,而是一個概念、一個方向。嚴格地說,“旱優3號”具有“綠色超級稻”的某些特征,但不是全部,比如,它有抗旱特性,但抗蟲性還不很好,對種植地域也有一些局限。黎志康和張啟發均表示,目前綠色超級稻的部分性狀,例如抗蟲、抗病等已基本實現,但“要讓不打藥、少施肥、能抗旱這3個目標都實現,還需要大概10—15年的時間”。

    相關文章

    中國科研團隊研發出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新工具

    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和算法不斷發展,大量物種基因組被陸續測序和組裝,為相關研究和應用提供重要遺傳信息。因此,如何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質量高低、避免組裝錯誤等非常關鍵,也備受關注。記者19日從中國......

    中國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工具,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質量

    京10月19日電(記者孫自法)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和算法不斷發展,大量物種基因組被陸續測序和組裝,為相關研究和應用提供重要遺傳信息。因此,如何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質量高低、避免組裝錯誤等非常關鍵......

    首個萬份水稻群體變異圖譜發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聯合海南三亞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河南大學等單位在《核酸研究》上在線發表了全球首個萬份水稻群體變異圖譜。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自然變異是基因改良和......

    科學家分析禽流感在21世紀的流行

    10月18日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報道了高致病性H5禽流感病毒在生態與演化上的主要變化,包括全球分布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病毒的暴發中心已經擴展到亞洲以外,傳播到了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1......

    Science:全基因組遺傳篩選揭示了人類色素沉著的決定因素

    斯坦福大學JoannaWysocka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genome-widegeneticscreenuncoversdeterminantsofhumanpigmentation”......

    研究發現廣譜抗黑條矮縮病毒新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發現了一個玉米抗粗縮病新基因ZmGLK36,并深入揭示了該基因編碼的轉錄因子調控玉米抗粗縮病的分子機制,為抗粗縮病玉米育種等作物抗病改......

    中國首個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畝產突破573.8公斤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萬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片10月13日進行測產。專家組隨機抽取了高、中、低三種類型3塊示范方,每示范方實測1畝以上,通過收割、脫粒、水分測定、除雜、稱重,實收結果為平均畝產......

    “植物疫苗”促水稻增產增效,多指標均顯著提高

    “接種了‘植物疫苗’的水稻(兆優5455)畝產達到779.85公斤,平均增產14.85%,穗數增加7.79%。”10月8日,“植物疫苗誘導水稻防病抗病、促進增產增效綠色技術”田間示范觀摩會在湖北襄陽襄......

    昆明植物所完成勐臘毛麝香高質量基因組的組裝和萜類物質合成相關基因鑒定

    近年來,熱帶傳染病登革熱盛行,對熱帶地區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然而,目前用于大面積噴灑以趨避和殺滅蚊蟲的化工合成藥品對人體和環境均存在二次傷害的風險,因而亟需發展能夠有效驅避埃及伊蚊的天然綠色驅蚊產......

    研究揭示赤霉素對水稻籽粒脫落的影響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超級稻種質創新團隊初步解析了赤霉素影響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ThePlantCell)》上。赤霉素被廣泛認為是引起“綠色革命”的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