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占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系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圖1 植物功能群組成的相對豐度(a)和(b)主成分分析(PCA)圖說明了氮(N)和水(W)添加處理下植物群落組成的距離。注:CK,對照組;W,添加水;N5,添加5?g?N m?2 yr?1 ;N10,添加10?g?N m?2 yr?1 ;N5W,添加N5 和W;N10W,添加N10和 W。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為研究對象,在青海省海北州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園(36° 55' N, 100° 57' E),采用田間模擬試驗方法,評估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細菌和真菌多樣性以及植物多樣性的響應規律。通過模擬氮沉降和增加降水的控制試驗,研究了高寒草甸植物指標(植物多樣性和植物生產力)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研究表明,氮素和水分的添加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植物功能群組成的相對豐度。土壤細菌和真菌的多樣性在氮素和水分兩種添加梯度下共同降低。進一步分析認為,氮肥的添加間接影響真菌多樣性,直接影響植物生產力。水分添加直接影響植物多樣性,間接影響細菌的多樣性。土壤細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呈正相關,而土壤真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無顯著相關,與植物生產力呈負相關。這也表明,地表生物多樣性和地下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反饋強度會隨著土壤生物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該研究結果于2020年3月以Response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microorganism diversity to water and nitrogen addition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為題在線發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究計劃項目的支持。
圖2 結構方程模型(SEM)揭示了添加氮(N)和添加水(W)對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細菌多樣性和真菌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影響(a),并通過細菌多樣性和真菌多樣性的結構方程模型(b)得到標準化的總效應。變量之間的正、負關系分別用連續箭頭和點箭頭表示。箭頭的寬度與路徑系數的強度成正比。顯著水平: * P < 0.05, * * P?<?0.01。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科研單位,在青藏高原腹地進行的綜合地質地理科學考察活動圓滿結束,進入了后期的總結研究階段。本次科考作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點項目“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尼瑪盆地印度季風演化與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屏氣凝神,科學小記者們正在紛紛挑戰,能否以不超過1%的誤差,取出1毫升水樣。小記者們感慨著,原來在實驗室里的一項基礎操作都“這么刺激”。小記者挑戰成功。7月18日,約20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