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千萬年以來的擠壓和隆升。該研究已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學術界一直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持久地推動印度板塊向北漂移,并且還能克服青藏高原加厚地殼形成的巨大反推阻力。在傳統的板塊構造理論中,俯沖板片的拉力和大洋中脊的推力,均無法解釋這種持續幾千萬年的劇烈構造演變現象。因為此前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大洋板片拉力在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系統中并不存在。”該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麗軍說。
劉麗軍介紹,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研究團隊利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開展研究,這種方法可以模擬全球尺度的地幔動力學,并涵蓋數億年的時間跨度,從而系統性了解地幔的運動形式和動力來源。該研究團隊最終在分析模擬結果時有了重大發現,地球深部存在強大橫向物質流動——“地幔風”。它的流速超過上覆的印度板塊速度,從而對印度板塊底部施加向北拖曳力,這種拖曳力非常巨大,足以與傳統上被認為是板塊構造主要驅動力的大洋板片拉力相媲美,且能夠滿足抬升青藏高原所需的強大力量。
該項目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指出,前期俯沖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和伊邪那岐—太平洋板片在沉入下地幔的過程中,對上地幔造成巨大橫向壓強變化,并在青藏高原下方形成一個低壓中心,壓強變化驅動著青藏高原周圍的上地幔從遠到近的匯聚,進而形成“地幔風”。
劉麗軍表示,此次“地幔風”的科學發現有助于重塑對板塊構造理論和大陸動力學的理解。科學團隊識別出的位于印度板塊下方的北向地幔流,也僅僅是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更大規模地幔匯聚流的一小部分。“地幔風”新理論未來可能對一系列未知的區域地理現象作出合理科學解釋,例如東亞俯沖板片向內陸漂移上千公里、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形成以及澳大利亞板塊的快速北移等。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屏氣凝神,科學小記者們正在紛紛挑戰,能否以不超過1%的誤差,取出1毫升水樣。小記者們感慨著,原來在實驗室里的一項基礎操作都“這么刺激”。小記者挑戰成功。7月18日,約20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中小......
7月13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該團隊在西藏自治區色林錯南岸的尼阿底遺址第3地點,發現了青藏高原目......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