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智能中心彭慧勝/高悅團隊完成的最新成果。

      相關研究以《外部供鋰技術突破電池的缺鋰困境和壽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為題,2月13日發表在《自然》主刊。

      從1千到1萬

      鋰電池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但關于鋰電池,卻有許多未解的難題。比如,電動車電池的壽命有限、低溫使用加速電池損壞、儲能電站和極端環境儲能場景對電池壽命的需求提升至少一個數量級等,更不用說,隨著新能源相關行業發展,我們很快會面臨大規模電池退役回收,而這很可能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

      如何延長鋰電池的壽命?彭慧勝、高悅團隊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基礎研究創新來提供解決方案。此次團隊提出了打破電池基礎設計原則中鋰離子依賴共生于正極材料的理論,通過AI和有機電化學的結合,成功設計了新的鋰載體分子,將電池活性載流子和電極材料解耦。

      “這一鋰載體分子從未被公開報道過。”高悅告訴記者。但是這種載體分子可以像藥物一樣,通過“打針”的方式注入廢舊衰減的電池中,精準補充電池中損失的鋰離子,恢復容量。使用這一技術,電池在充放電上萬次后仍接近出廠時的健康狀態,循環壽命從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過12000-60000圈。

      更重要的是,電池材料必須含鋰的束縛規則也被打破,使用綠色、不含重金屬的材料構筑電池成為可能。

      基礎科學與AI研究范式的結合

      電池中的活性鋰離子由正極材料提供,鋰離子損耗到一定程度后電池就不得不報廢,這是鋰離子電池自1990年問世以來一直遵循的基本規律。此次團隊通過構建新分子并用于對電池的“康復”,可說是“異想天開”和AI研究范式的結合。

      高悅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大量驗證發現,電池衰減和人生病一樣,是某個核心組件發生了異常,而其它部分仍然保持完好。“那為什么不能像治病那樣,為電池進行精準的、原位無損的鋰離子補充呢?”團隊提出了大膽設想——設計鋰離載體分子,將其注射進電池。

      但是,目前人類已知的任何分子都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同樣也無法依靠理論和經驗進行設計。

      為此,團隊利用AI結合化學信息學,將分子結構和性質數字化,引入有機化學、電化學、材料工程技術方面的大量關聯性質,構建數據庫,利用非監督機器學習,進行分子推薦和預測,成功獲得了從未被報道的鋰離子載體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CF3SO2Li)。

      團隊合成新分子后,驗證了其具備各種嚴苛的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同時針對現實需求,團隊研究相關的驗證實驗都在真實電池器件上完成。驗證發現,這一分子和解決方案與各類電池活性材料、電解液以及其他組分都有良好的兼容性,成功在軟包、圓柱、方殼和纖維狀鋰離子電池器件上實現應用。

      目前,團隊正開展鋰離子載體分子的宏量制備,并與國際頂尖電池企業合作,力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商品,助力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引領性發展。

      復旦大學為這一成果的獨立通訊單位,彭慧勝和高悅為該論文通訊作者,高分子科學系博士研究生陳舒為第一作者,合作單位包括南開大學、湖南工程學院和深圳大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復旦大學科學智能專項基金等項目支持。

    相關文章

    “打一針”讓鋰電池壽命增十倍復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打一針”讓鋰電池壽命增十倍復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打一針”讓鋰電池壽命增十倍復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研究識別出偉晶巖型鋰礦床成礦新因素

    鋰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當前,約一半以上的鋰資源來自偉晶巖型鋰礦床。因此,研究這類礦床中鋰的超常富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偉晶巖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含有鋰礦資源。那么,是何因素導致一......

    廢舊鋰電池回收有了綠色新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維課題組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電化學原理的綠色可持續廢棄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夠同時實現廢舊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鋰資源回收和工業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獲和轉化。研究成果日前發......

    《自然》預測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

    從先進的免疫療法到自驅動實驗室,從生物修復到光子計算,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這些技術圍繞可持續性和人工智能(AI)這兩大核心關鍵詞,將掀起新一輪創新浪潮。......

    科學家發現人與自然在中國大部分區域走向和諧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海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提出了一個人地關系評價的新方法,對2000—2020年中國網格尺度的人地關系進行了系統評估,發現人與自然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正逐步趨......

    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回收難有望解決工信部征求意見中

    為加強電動自行車鋰離子電池回收和綜合利用管理,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推動電動自行車行業高質量發展,工信部推出了《電動自行車鋰離子電池回收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現向......

    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健康評估工作指引發布老舊鋰電池安全隱患有望逐步消除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工作部署,降低存量老舊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安全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消防救援局于12月3日聯合發布《電動自行車用......

    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公布

    12月6日,索尼集團公司(索尼)和《自然》近日宣布了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從中將選出三名最終獲獎者,并于2025年2月5日在東京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揭曉。“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