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西北大學化工學院范代娣教授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范代娣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獲獎的背后是范代娣從孜孜不倦的求學生涯,到翻山越嶺的40年科技創新之路。
古城西安的冬日傍晚,西北大學太白校區科研樓五層的實驗室里,身著白色大褂的學生在儀器間往來穿梭,他們有的在調制試劑,有的在做細胞培養,有的在采集分析數據……一門之隔的辦公室里,他們共同的導師范代娣教授正埋頭翻看著一厚摞資料,目光掃過一行行文字,時不時動筆圈點批注。也就在數分鐘之前,她剛剛和課題組學生一起討論了上周的實驗進度和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動態,安排了近期科研計劃。
“只要不出差,忙完院里的事,范老師準會來實驗室。”學生們早已習慣。
錨定一個方向長久扎下去
1984年,范代娣從家鄉陜西省蒲城縣來到了西北大學化學工程系,自此開始了化工研究之路,也與西北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4年,范代娣從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系畢業,成為我國生物化工專業第一位博士。當時恰逢市場經濟大潮風起云涌,到東部地區工作或者留在沿海高校任教,是眾人趨之若鶩的選擇。時年28歲的范代娣面對留在上海任教與出國深造的機會,做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決定——回到母校西北大學,在西部繼續她的科研征途。
范代娣在做實驗
初回西北大學時,范代娣只有3000元的安家費、5000元的科研啟動金,以及40平米的小實驗室。而這,已是當時的學校能提供的最好條件了。環境艱苦,硬件簡陋,面對這樣的起步條件,范代娣沒有絲毫氣餒,“兒不嫌母丑,西大是我的根,既然選擇回母校就有心里準備的。”
在查閱最新文獻時,范代娣看到國外學者嘗試用動物膠原蛋白制造“人工耳”“人工腎”的報道,很受啟發,這可是人類生命健康領域非常需要的技術。
她決定嘗試這一領域。她進一步閱讀文獻發現,從牛、豬、魚等動物源制備膠原蛋白,存在病毒隱患、排異反應、功效性因動物組織種別批次不均一等多重弊端。
“動物源的膠原蛋白不行,又如何利用人的膠原蛋白呢?”那只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構建重組膠原蛋白,使其與人體膠原蛋白高度相似。
“如果能制備沒有免疫排異反應的膠原蛋白,那人造器官就更能接近真正臨床應用,人類健康長壽的夙愿是不是更進一步?”。范代娣說:“容易做的事情,大家都會去做,做的也會比你好,因為別人的平臺比你好很多”。她避開了那些可以快速出成果的方向,去挑戰更具創新技術含量的方向。
“對我們這些資源硬約束的西部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只有在一個富有潛力和難度的領域長期扎進去,才有可能最終勝出。”范代娣說。
構建新的重組膠原蛋白分子(范代娣稱之為類人膠原蛋白),研究沒有先例,沒有可供參考、對照的實驗數據和資料,所有的一切,只能從零開始摸索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范代娣的實驗取得首個重大進展,用基因工程技術高密度發酵生產的一種類人膠原蛋白宣告問世。2001年,范代娣申請了中國第一個重組膠原蛋白發明專利“一種類人膠原蛋白及其生產方法”。
此后,范代娣在國家十五重大攻關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國家級項目支持下,解決了一系列重組膠原蛋白的分子從頭設計及工程技術難題,我國重組膠原蛋白研究實現了由并跑到領跑的“跳躍”。
二十余年來,范代娣帶領研發團隊發表500多篇論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42件,出版專著及著作9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及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的同時,自己也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創先爭先獎及多個國家級人才稱號。
近年來,她還首次發現了多種稀有皂苷優異的功效,了解了手性異構體、不同功效皂苷間的協同或者拮抗作用機制,解決了稀有人參皂苷規模生產的瓶頸問題。
把成果從實驗室搬上生產線
“在我看來,產品必須走出實驗室,才能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才能實現科技工作者用科技造福社會的夢想。”范代娣說。一項新技術在實驗室中誕生,就是一項突破,然而要讓新技術走向市場服務社會,實實在在地改變老百姓的生活,實驗室研究只是開端。
范代娣教授(右一)帶領團隊部分成員分析討論試驗數據。照片均由西北大學提供
為了充分實現類人膠原蛋白的價值,范代娣以專利技術入股成立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新設公司百廢待興,從技術研發到設想運用再到商業落地,過程道阻且長,特別是最初的幾年,公司沒有收益,壓力很大。
而進入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終于在2011年經過嚴格臨床實驗,第一個用于激光手術后修復皮膚屏障、促進受損皮膚快速修復的醫用敷料獲得注冊證進入市場,產品良好的功效性獲得患者的高度認可,至此巨子生物迎來了后面的持續發展。
今天,巨子生物已經建成了系列重組膠原蛋白原料、醫學護膚品、醫療器械、預防醫學和營養醫學產品等20多條生產線,生產的8類主要產品暢銷國內和美國、俄羅斯等國,市場終端銷售總額累計超過百億元。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這是西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推動兩鏈融合的標志性事件。當天,巨子生物公司市值超過300億港元。
面對雨后春筍般的競爭對手,范代娣卻開心地笑了:“巨子生物公司的意義就在于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推動我們國家在生物材料領域的整體進步。一項技術成就一家公司、帶動一個行業,這是價值最大化。”
科技報國回饋社會不停歇
“長大了我也想給人看病,能給更多的人幫助。”,范代娣自小時候這一想法來自赤腳醫生父親的身教。
目前,重組類人膠原蛋白產品在國內1000多家公立醫院、1700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300多個連鎖藥房采用,受益患者超過千萬人次。一路兜兜轉轉,范代娣把她的醫學初心寫在了實驗室里、生產線上和一件件造福人類健康的產品中。
這些年來,范代娣和她的巨子生物公司,一直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反哺西北大學,高校和企業形成了命運與共的發展共同體。2017年,向西北大學捐贈150萬元;2018年,與西北大學簽訂兩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意向協議; 2020年,向西北大學捐贈價值420萬元類人膠原蛋白修復敷料R型和可麗金健膚噴霧;2021年,為西北大學捐贈價值57萬元的類人膠原蛋白修復敷料(可麗金);2022年百廿校慶之際,捐贈價值人民幣81萬元的可麗金校慶禮盒5000份;2023年教師節,為全校教師捐贈價值300余萬元的重組膠原蛋白系列產品物資;2024年教師節,向學校捐贈價值200多萬元的可麗金Human-Like重組膠原蛋白系列產品物資……
范代娣還是陜西省“紅鳳工程”的形象大使,資助了多位女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我的精力有限,不能一對一地去看望她們,這是我的遺憾。”范代娣說。
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西北大學化工學院范代娣教授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nbs......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56位科技工作者獲獎。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了植物分子遺傳學家李家洋院士。他建立了水稻基因圖位克隆技術體系,奠定了我國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
——記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徐卓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學院徐卓教授作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獲獎者之一,參加頒獎儀式。&nbs......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于12月19日頒獎,共授予56名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共有6位科學家獲獎,3位獲進步獎,3位獲創新獎,獲獎科學家名單如下。中國科學院獲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
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授予56名杰出科技工作者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于1994年......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建云獲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嚴......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鐘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鐘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