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于15日正式發布。《報告》指出,21世紀中國的高溫和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預計到21世紀末,中國高溫、洪澇和干旱災害風險加大,城市化、老齡化和財富積聚對氣候災害風險有疊加和放大效應。
《報告》認為,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范圍廣。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趨勢加強。中國群發性或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加,范圍有所增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氣候災害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影響程度日趨嚴重,直接經濟損失不斷增加,但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密度化和高流動性,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和防災減災基礎薄弱,使各類氣候災害的承災體脆弱性趨于增大。
據了解,《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根據最新科研成果,歷時近兩年編寫完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NSERC)出資聯合成立了美國—加拿大氣候適應性西部互聯電網中心,旨在增強電網抵御山火和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該中心由美國猶他大學和加......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NSERC)出資聯合成立了美國—加拿大氣候適應性西部互聯電網中心,旨在增強電網抵御山火和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該中心由美國猶他大學和加......
導讀“我們需要展示國際社會能夠傳遞并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保持1.5°C在可觸及的范圍內。”COP28主席蘇丹·阿爾·賈比爾,2023年10月30日。在1.5°C之前,曾有2°C。1995年,政府間氣候......
氣候的臨界點比你想象的更近。我們的新報告警告存在災難性風險作者:詹姆斯·戴克(JamesDyke)和大衛·阿姆斯特朗·麥凱(DavidArmstrongMcKay)地球系統的一些部分被確定為具有臨界點......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今夏,熱浪無疑成了全球一道考題。7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刷新紀錄,達到17.24℃。北半球多個國家被高溫炙烤,干旱、洪澇及......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帶領的衛星導航與遙感研究團隊,開展了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的空間大地測量研究,綜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1987年簽署的以保護臭氧層為主旨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將第一個無冰北極夏季的出現推遲了15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第一個由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批準......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有這樣的一個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