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7-14 15:15 原文鏈接: 探秘國家基因庫:在這里讀懂“生命天書”

      早已滅絕的猛犸象還能復活嗎?利用在凍土層里發現的猛犸象完整個體,通過基因技術和干細胞技術獲得猛犸象胚胎細胞,再為該細胞尋找合適的“代孕媽媽”,或許人們有一天可以見到這種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龐然大物。

      過去,生物的遺傳信息好像一本艱深的“生命天書”。現在,人們可以“讀懂”乃至“編寫”它。2011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家衛計委批準華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大鵬半島組建國家基因庫。如今,生物存儲、基因測序、基因合成與編輯成為這座世界級基因庫的核心業務單元。

      據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劉心介紹,國家基因庫擁有“三庫兩平臺”。“三庫”即以存儲為主要功能的生物資源樣本庫、生物信息數據庫、生物活體庫;“兩平臺”是數字化平臺、合成與編輯平臺,分別從事基因的“讀”和“寫”。

      “創造要從認識開始,先會‘讀’然后才會‘寫’,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把海量的生物信息存儲起來,這是后續進行基因測序和編輯的基礎。”劉心說。

      記者在國家基因庫現場看到,“三庫”匯聚了地球上各種生物的信息。生物資源樣本庫存儲的樣本有血液、組織、采血卡、細胞、體液、DNA、RNA、動植物、菌類微生物等,現已實現2000萬份可溯源、全類型樣本存儲能力。生物信息數據庫是存儲基因信息的高性能數據管理系統,已構建40多個數據庫,以此為基礎開發的搜索引擎收集了超過8000個物種/品種、27個人種、1000萬個基因、5億條序列數據、3億條變異信息。生物活體庫有6萬份種子樣本資源的存儲容量。目前正在建設云南瑞麗植物園數字化項目、廣東河源活體示范庫、西藏高原庫、青海高原活體示范庫等。

      這些海量的信息有什么作用?劉心表示,盡可能多地存儲各種類型的樣本,如珍稀動植物、重要的疾病樣本,未來有解讀需要的時候,人們就能夠迅速找到。同時,這些數據也為科學研究及產業發展提供了大數據源頭保障,有利于精準醫學和精準農業的發展。

      基因測序是國家基因庫另一項重要的功能。記者在“讀”平臺——數字化平臺看到,科研人員首先進行制備,將提取到的DNA按照測序的要求上載到芯片,再把芯片放入測序儀,就能夠讀取出基因的原始數據了。

      國產設備實現了基因測序的高速度和低成本。數字化平臺的科研人員介紹,基因測序使用的儀器是“國貨”,它的測序準確度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同時,操作簡單、24小時快速完成測序、16種以上的使用模式、比同類型測序儀便宜三分之一的價格都是它突出的優勢。

      “這是一個集自動化、標準化、高產高效于一體的公共測序平臺,目前年產數據5Pb以上,這意味著可以滿足5萬人的個人基因組測序或者1000萬例產前篩查的需求。”劉心說。

      如果把基因測序看作是“讀懂”人類生命的密碼,合成與編輯平臺的工作就是“編寫”。今年3月,國家基因庫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成功合成了酵母的5條染色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上,這是合成生命領域的重大科學進展。

      據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核心研發高級經理顧穎介紹,“寫”平臺就是要把“讀”出來基因的信息重新“編寫”“改寫”,從而產生一些新的功能,在醫學診療、動植物育種等方面應用廣泛。

      “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擴大規模,聚集更多的資源,把國家基因庫建設成為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科研共享平臺,把生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做得更好。”劉心說。


    相關文章

    科學家使用干細胞首次生成特定人類胚胎細胞

    比利時魯汶大學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使用干細胞生成了一種新型人類細胞。新細胞與早期人類胚胎中的天然細胞非常相似,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胚胎植入子宮后會發生什么。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細胞·干細胞》上。如果一切順......

    《科學》:科學家構建了迄今最完整胚胎發育單細胞圖譜

    科學家以果蠅為模型生物,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最詳細的動物胚胎發育單細胞圖譜。這一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成果,利用了來自100多萬個各個發育階段的胚胎細胞數據,代表了多個層面的重大進步,有助于......

    加拿大發現北美地區“最完整”幼年猛犸象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47.shtm當地時間6月24日,加拿大育空地區政府和當地原住民部落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他們在當地的......

    科學家發現歐亞大陸最早人類“珠寶”

    根據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一個由猛犸象骨制成的帶有裝飾的橢圓形象牙吊墜,其年代可追溯至41500年前,代表了歐亞大陸上最早的由人類制作的裝飾珠寶。德國萊比錫市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多物種轉錄圖譜綜合數據庫已對用戶免費開放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轉錄組測序(RNA-seq)已成為系統研究基因轉錄及轉錄后水平調控狀態的常規方法,并在多個物種中得到廣泛應用。海量轉錄組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以數據驅動為導向的大規模數據......

    Nature:科學家發現最古老DNA序列

    動物的遺傳信息最長可以保存多久?一百萬年!2月17日,據《自然》上線的一項研究報道,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久凍土層中提取并解析了3頭猛犸象的遺傳物質,它們分別來自于70萬年、100萬年和120......

    研究人員發掘冰河時期猛犸象骨建筑

    大約2.5萬年前,在今天莫斯科以南500公里處的科斯滕基,白雪皚皚的平原上,一堵由骨頭和象牙構成的圓形墻壁猶如海市蜃樓般聳立,令人毛骨悚然。該堵墻壁是由不少于60頭猛犸象的骨頭建成的。專家認為,冰河時......

    干細胞技術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技術應用逐步拓展

    最近,國際干細胞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接連不斷: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迷你器官;鑒定出人類血液干細胞的關鍵調節因子,激活后可以顯著提升血液干細胞在體外的自我更新能力......

    對話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王韌:基因“存讀寫”

    如果一定要給王韌加一個標簽的話,了解他的人大多數會選“國際化”。1982年,他成為中國農科院第一批留美博士,隨后歷任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國際生物防治所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Cell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chromatinstatebysingle-ce......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