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是個復雜的“小宇宙”,至今我們依舊對其知之甚少。9月1日上午,記者從北京市科委召開的“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啟動會上獲悉,北京市將從腦認知和腦醫學、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個方向重點開展腦科學的研究工作。
資源優勢“給力”腦科學研究
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逐漸得到重視,世界各國已經將腦科學研究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在2013年,歐盟和美國先后啟動了“人類腦計劃”和“腦科學研究計劃”,提出從大腦仿真出發,將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結合,力圖在認知腦、治療腦疾病和類腦計算三個方面取得突破。緊跟歐美步伐,日本和俄羅斯也相繼加入了腦科學研究的行列。
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我國并非后知后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就開始資助腦科學研究。《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列為八大前沿之一,“973計劃”啟動的“腦結構與功能的可塑性研究”等44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啟動的“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項目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支持。目前,我國已經建成4個腦科學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北京地區的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正如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會上介紹的,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室條件和技術資源。
據介紹,北京早在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G20工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4G工程和精機工程等重點科技專項中就布局了腦科學研究的相關工作。“北京一直將腦科學作為重點支持領域,近5年支持腦認知和腦醫學相關經費1億多遠,大大提升了我國認知神經心理學、結構生物學、腦重大疾病診療方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范明在談到北京市發展腦科學研究時介紹。
北京市腦科學研究鎖定腦認知與腦醫學、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個方面布局有著獨特的緣由。北京師范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擁有的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為北京腦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等機構擁有“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精神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依托這些機構的優勢,北京在神經認知、腦成像、人腦連接組等方向,在社會認知神經機制、腦疾病相關發病機制及靶標蛋白的作用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北京腦醫學的國際影響力。
在類腦計算方面,具有資深研究經驗的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介紹了腦認知和類腦計算的發展情況。目前,北京已經形成了大尺度腦功能結構知識圖譜和初步的鼠腦多腦區協同計算平臺、大腦視覺解析平臺等一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類腦計算基礎和發展環境。
共享機制服務成果轉化
為保障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北京市科委將建立以專家團隊為核心的組織模式,成立以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組,就像隋振江副市長在會上談到的,“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的實施,將推動北京成為全球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和頂尖人才聚集中心。
另外,北京還將整合優勢資源力量,建立以“腦科學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工作組織模式。不僅鼓勵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核心機構內部整合力量,更支持在北京地區用新體制、新機制整體構建跨地區、跨部門的腦科學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除了靈活的團隊和機制建設,為了更大程度的激發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促進成果轉化,北京市還建立項目滾動支持和成果共享機制。對科學研究保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態度,允許科研人員根據科研進度,在專家組指導下自主調整研究路徑。鼓勵企業早期進入,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讓科學研究每一點進步都能最快地為今天的人民生活做出直接貢獻,實現研究成果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
北京市腦科學研究計劃到2020年后,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到2025年,要對接國家腦科學研究,積極布局腦科學研究前沿技術,在腦認知活動神經原理、腦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北京建成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會上,北京市科委為懷進鵬、饒毅、王東琳、王曉、李德毅、閆傲霜、范明等20余位“腦科學研究”專項指導組專家發放了聘書。
中新網重慶6月15日電(記者鐘旖)記者15日從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獲悉,我國家蠶研究又有新進展。該實驗室徐漢福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
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5月31日在羅馬舉行頒獎儀式,為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授202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駐意大使李軍華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發獎章和證書。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與......
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有自身發展成熟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激勵社會資金通過捐贈支持基礎研究。政府的激勵幅度越大,社會資金投入的體量就會越大,多元化投入機制也會越趨成熟。“期......
以科學基金深化改革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法》落地生根韓宇*莫漫漫呂棟范英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韓宇研究員,博士。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秘書長。摘要本文系統梳理并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5月1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發改辦高技【2022】374號),同意由溫州醫科大學牽頭組建“細胞生長因子藥物和蛋白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全國首個細胞生長因子......
為了向社會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5月21日,大連化物所第23屆公眾科學日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同時也是中科院第18屆公眾科學日和大連市科技活動周活動的......
行業有句俗語,“越往上游走,賣水人越安全。”生命科學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層面,而這個層面最大的賣水人,當屬實驗室中的科學儀器設備生產商。科學服務牽動整個大健康行業的創新脈搏,市場規模超2000億美元,被......
科學家要破解宇宙運行、物種演化等深邃奧秘,但作為“職場人”,他們免不了要考慮那些關乎職業發展的問題。比如,科學家一般會在什么年齡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科學創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科學家職業生涯中出現突破性進......
關于公布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初審結果的通告國科金計函〔2022〕40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在2022年度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共接收各類型項目申請294396......
2022年4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初審結果,共受理項目申請292827項,不予受理項目申請1569項。關于公布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