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空氣中的“體重”達到35斤,但在水里游動時,它卻靈活無比,令人與魚難辨真假。
仿生魚“文鰩”。 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當日,上海海洋大學展示了這款智能軟體仿生魚,它形似蝠鲼(俗稱“魔鬼魚”)的體態,翼展1米。該仿生魚由上海海洋大學核心成員30余人的仿生魚團隊歷經10余年研發,取《山海經》中“五谷豐登,文鰩現世”之義,將其命名為“文鰩”。
上海海洋大學介紹,“文鰩”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國產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時具備共融性、超仿生、隱身性三大優勢,滿足長續航、高機動、大負載、大范圍作業需求。
“我們從魚類行為學出發,在形態、運動、行為、結構、材料各方面仿生,實現生物外輪廓擬合,動態全運動模擬,達到翱翔海洋、‘以假亂真’的目的。”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院長、仿生魚團隊負責人陳新軍介紹,團隊主打“軟體”結構研究,同時,仿生魚憑借高效、節能、低噪、隱蔽等性能優勢,可廣泛應用于遠洋捕撈、深海勘探等領域,對發展海洋經濟、維護國家主權意義重大。
陳新軍介紹,仿生魚產品內部具備超大有效載荷空間,基于多傳感器協同的智能監測技術,通過搭載多款高精度傳感器,給仿生蝠鲼裝上“眼睛”和“耳朵”,可勝任對300米以內水深的水下監測等工作。在仿生蝠鲼身上搭載成像聲吶測掃設備,以更靈活、成本更低的方式描繪海洋的地形地貌、魚群情況。搭載水下成像系統的蝠鲼,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標識別技術,通過對目標檢測和圖像分割進行監測實現分類識別,準確率高達90%。
仿生魚“文鰩”入水。
“文鰩”不僅外形仿生,且功能強大,僅3節微小電池,便可在水里續航3個小時以上,無論是轉彎、360度翻滾,還是回旋,都可以暢游自如。“文鰩”可以搭載多款高精度傳感器,滿足對魚群的實時狀態監測,實現全空間內水下魚群智能識別與互動。它也可以作為觀賞魚,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
此外,仿生魚團隊還開發了仿生魷魚、仿生金龍魚、仿生海豚、仿生海鰻等。日前,該項目已和上海一家公司簽約,共同研發開發軟體仿生魚,并期待有更多的市場運用。此舉也代表著國內首款智能軟體仿生蝠鲼相關技術轉移落地,走上產學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將高校的研究開發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優勢、產品化優勢有效結合,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上海海洋大學介紹,未來新一代“文鰩”將搭載華為芯片,實現智慧魚腦,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作為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一種創新形式,軟體仿生魚將在海洋科學、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等多個重要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雖然在空氣中的“體重”達到35斤,但在水里游動時,它卻靈活無比,令人與魚難辨真假。仿生魚“文鰩”。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當日,上海海洋大學展示了這款智......
雖然在空氣中的“體重”達到35斤,但在水里游動時,它卻靈活無比,令人與魚難辨真假。仿生魚“文鰩”。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當日,上海海洋大學展示了這款智......
雖然在空氣中的“體重”達到35斤,但在水里游動時,它卻靈活無比,令人與魚難辨真假。仿生魚“文鰩”。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當日,上海海洋大學展示了這款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制造出一個由重復單元構成的可變形水下機器人。該小型機器人采用新型模塊化系統,無需重新設計便可直接擴展尺寸。目前,大多數高密度材料在進行大尺寸應用時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而構成水下機器人......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問海1號”6000米級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海上試驗及科考應用,通過驗收并交付用戶。“問海1號”是沈陽自動化所面向海洋綜合科考需求,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可提高自主水下機器人續航力的方法,通過采用多孔介質材料作為耐壓殼體表層,降低航行阻力,可使自主水下機器人在外形和電池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游”得更遠,相關......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后順利靠岸。其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
高一點、低一點、抓住別掉!”盯著小屏幕上機器人抓手的開合,船上每個人的心都跟著起落。半小時后,機器帶著漁獲出水,數量雖不多,個個來之不易。九月初的大連海區,這場“水下機器人目標抓取大賽”比日頭更火熱。......
近日獲悉,此前報道過的水下機器人公司博雅工道已于年初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本輪由聯石資本領投,1898友創跟投。在剛剛結束的CESASIA亞洲消費電子展上,水下機器人公司集中出現,包括之前報道過的天津......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中航能科(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了《關于聯合研發、推廣無人海洋系統及海底電纜與油氣管線巡檢雙方合作協議》和《出口合作協議》。海洋信息技術裝備中心主任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