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29 11:02 原文鏈接: 教育部官宣!這類人才,取消人才稱號!


      西部高校高層次人才,若在聘期流出,則取消稱號和經費支持,更嚴厲的措施來了。

      12月27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教育部將支持西部高校設立“西部振興人才崗”,對中西部特別是西部高校的高層次人才,聘期之內如果流出西部,要取消相應的稱號和經費支持等新政策。

      不久之前,青海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通知,決定對出現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的39人給予撤銷“昆侖英才”人才稱號、追回科研項目經費、追回獎金、撤銷榮譽稱號等處理。

      其中,有24人被撤銷稱號的原因是“擅自變更工作單位”,涵蓋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多個單位,時間上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

      無獨有偶,大連市科學技術局也曾于上個月發布通知,公示了一則因項目承擔人離職而終止的杰青項目,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過去,雖然也有學者被取消人才稱號的情況,但多數是針對審核不達標或學術不端等行為的懲罰。而“帽子”只和學者個人綁定,在某地獲得人才稱號之后,即使高薪挖走,人才稱號通常不會取消,也不會被視為“科研失信”。

      如今,這一情況正在徹底改變。人才帽子越來越多地和工作單位形成“強綁定”,學者在聘期內離職或跳槽,更多地將被視為和學術不端一樣嚴重的惡性行為。

      孔雀可以東南飛,但“帽子”要留下,新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

      ▎人才計劃,曾是“大功臣”

      中國人才計劃的開端,始于90年代。

      當時國內各類高層次人才緊缺,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也相對較低,“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甚至成了一時的風氣。

      “腦體倒掛”的普遍存在,既打擊著國內科研人才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散落各國的海外人才回流,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90年代,國家開始有意識地實行一系列人才資助計劃。

      1994年,中國科學院率先推出我國首個海外科技人才引進計劃——“百人計劃”,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設立專項資金,以每人200萬元的資助力度,計劃從國外吸引并培養百余名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

      而后,針對本土科技人才的資助項目也相繼上馬,如中組部的“萬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杰青”項目等,國內優秀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也大大改善。

      2006 年,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在中央的大力推動下,設立人才計劃成為了各省市地方、各高校落實決議的具體抓手,各類人才計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劃有近百個。

      總體來看,我國的各類人才計劃是卓有成效的。

      一方面,大量海外人才的回流,帶回了我國建設急需的各方面豐富的科技前沿知識,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另一方面,各層次的人才計劃層層加碼,也讓本土科研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大大提升,充分釋放了我國的科研活力。

      但與此同時,由于各類人才計劃在創設之初就與薪酬等待遇直接掛鉤,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時至今日,各類人才計劃所帶來的“頭銜”、“帽子”,其性質已經與我們想象中的相去甚遠。

      ▎“帽子”漫天飛,帶來大問題

      根本而言,人才帽子的最大“原罪”,就是破壞了應有的學術生態。

      一方面,各級人才計劃種類繁多,評價體系卻過于單一。在這種情況下,極容易造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小部分人虹吸了大量科研資源,項目和資金難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有的人率先做出成果,便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一頂帽子接著一頂帽子,拿到手軟;而有的人卻一步慢步步慢,拿不到帽子,后續的項目和資金都是空談,一直原地踏步,冷板凳坐穿。

      由于資源有限且過度集中在“大帽子”身上,能夠勻給“青椒”們的份額更是少的可憐。

      剛剛進入高校的青年教師,薪酬待遇普遍不容樂觀,如若不能數著帽子找到一棵“大樹”底下乘涼,便只能自求多福,跟在隊伍后面拾點湯湯水水,慢慢打怪升級了。

      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稱號與各級政府、高校的評價體系直接掛鉤,“唯帽子論”大行其道,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好不好,只看大帽子多不多。

      因此,導致了很多單位人才引進只數“帽子”,進一步加劇了人才資源的無序市場流動。

      “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原校長王利民多年前的這聲控訴,如今已是家喻戶曉。

      年復一年的“挖人大戰”,幾乎掏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的家底。不少原本尚有優勢的學科,甚至不乏學科帶頭人領著整個團隊流失走的情況,從此徹底一蹶不振。

      而挖人成功的高校也不一定是最終贏家,在“價高者得”的邏輯下,買家的勝利只是暫時的,永遠都會有下一個出價更高的“金鋤頭”,站在墻角處虎視眈眈。

      這其中共同反應的根本問題是:一方面,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配管理制度,尚保留著許多相當原始的叢林法則;另一方面,中國科研界長期以來都缺乏一套完善的、符合科研發展規律的人才評價方式。如果放任“唯帽子”、“唯論文”的弊病進一步發展,“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很可能演變成為現實。

      這也是中國科技界亟需解決的燃眉之急。

      ▎扭轉“唯帽子”論

      人才評價方面,近幾年,國家已經進行了許多有效的政策探索。

      2020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要求正確理解各類人才稱號的內涵:人才項目是對人才階段性成果的肯定,而非“永久牌”標簽。

      《意見》強調,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

      與此同時,“代表作制度”和“同行評審”制度的重要性不斷被強化,用學術去評價學術,用學術去定義成果,以實績“論英雄”,正在成為主流評價標準。

      2020年12月底,人社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在高校教師職稱評選中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更注重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同時,進一步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評價。

      而在這套評價體系之上,還將進一步完善高校的分配管理制度。

      2021年初,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切實保障高校教師待遇,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并將優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堅決杜絕違規引進人才,未經人才計劃主管部門同意,在支持周期內離開相關單位和崗位的,取消人才稱號及相應支持。

      此外,各類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也正在更多的向青年科研工作者傾斜。

      


      今年8月份,科技部就明確表示,將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組織實施中,全面實施青年科學家項目,進一步擴大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范圍和力度,給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

      中科院在“十四五”期間,各個研究所新聘的實驗室主任、副主任,原則上40歲以下的人員不低于50%,同時爭取將院內50%以上的相關基礎研究項目用于支持3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

      廣東、天津等多個省市也發文要求,在基礎研究經費和待遇方面,強化對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

      隨著評價標準和分配管理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能夠得到更好的激發,“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也將失去制度土壤。

      隨著“破五唯”的持續深化、成效凸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邏輯正迎來全盤革新。一部分高校“帽子多,等于人才多;人才多,等于發展快”的舊有邏輯,也是時候變一變了。


    相關文章

    “四鏈”深融為新質生產力增智賦能——山東省為“走在前、挑大梁”鍛造人才引擎

    人才引領發展,奏響時代強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堅決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加快構建“......

    丁文江院士:材要成器,為國所用

    丁文江資料圖片熟悉丁文江的人都說,這位材料學家一輩子用心雕琢了兩種“材料”。一種材料,是鎂合金。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帶領團隊在世界鎂合金研究中摘得三個“第一”:發表論文總數第一;發明專利擁有量第......

    支持在讀博士生!中國科協實施專項計劃

    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負責人就《管理辦法》的制定印發和貫徹落實等問題進行了解答。2015年中國科......

    人才“帽子”問題的破局之道在于分類治理

    當前,在高等教育領域破除“五唯”評價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盡管國家對破“五唯”高度重視,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家依舊感到“五唯”問題嚴重,甚至還有發展的趨勢。這其中,唯人才“帽子”問題最為典......

    人才“帽子”問題的破局之道在于分類治理

    當前,在高等教育領域破除“五唯”評價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盡管國家對破“五唯”高度重視,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家依舊感到“五唯”問題嚴重,甚至還有發展的趨勢。這其中,唯人才“帽子”問題最為典......

    新規出臺!獲得人才托舉,不得申請杰青、優青

    近日,湖南省科技廳發布《關于發布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2025年度省自然科學基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

    學界追思李政道:為中國科技發展培養大批后備人才

    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李政道先生追思會8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舉行。中國學界代表緬懷認為,李政道先生使中國高能物理事業走到國際前沿,更為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發展培......

    江西上饒:以人才“智高點”搶占發展“制高點”

    “多虧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出臺特色化的人才高質量配套政策,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搭建了橋梁。”日前,江西巨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龔財通在“江西上饒信州區人才交流暨政府企業圓桌會”上誠懇地說。這是該區推進......

    深圳市新引進博士人才生活補貼擬發放名單公示

      2024年第八批深圳市新引進博士人才生活補貼擬發放名單公示根據《深圳市新引進博士人才生活補貼工作實施辦法》(深人社規〔2022〕3號)等文件有關規定,我局已完成2024年第八批......

    蘇州發布引才新政頂尖人才最高可獲1億元資助

    記者從近日舉辦的第十六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暨第五屆蘇州科學家日獲悉,發布2024版人才政策,著力構建“1+8”人才政策體系,以更大力度、更多誠意、更暖服務擁抱精英創客。“1+8”人才政策體系主要包括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