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3-05 15:24 原文鏈接: 新冠病毒疾病臨床特征研究

    1.jpg

      2 月 28 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等參與的新冠病毒疾病臨床特征研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正式發表。

      分析發現,過半患者入院時無發熱表現;初次就診時,有2.9%的重癥患者和17.9%的非重癥患者未發現影像學異常。同時,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情況;而新冠肺炎病死率為1.4%。

      鑒于疫情迅速傳播,由鐘南山領銜的研究組認為,對全國病例進行最新分析,可能有助于定義該疾病的臨床特征和嚴重程度。

      許多患者無發熱和異常影像學表現

      研究人員從中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截至1月29日)經實驗室確認的新冠肺炎患者數據。數據顯示,患者通常無發熱表現,許多患者沒有異常的影像學表現。

      共有86.2%的胸部CT掃描顯示結果異常,最常見表現為磨玻璃樣混濁(56.4%)和雙側斑片狀陰影(51.8%)。在877例非重癥患者中,有17.9%未發現影像學或CT異常;在173例重癥患者中,有5例未發現影像學或CT異常。

      研究人員指出,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燒和咳嗽,惡心嘔吐和腹瀉很少見。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4天。不過,重度、非重度組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

      此外,23.7%的患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情況

      在1099例數據中,患者的中位年齡為47歲。其中,41.9%為女性,0.9%年齡小于15歲,3.5%為醫務工作者。

      研究人員指出,患者中1.9%有野生動物接觸史記錄,并可能存在家庭聚集性疫情、無癥狀患者傳播疾病和分為三個階段的暴發模式,且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該研究繼續證實了人傳人。研究中有43.9%為武漢市居民;在非武漢居民中,有72.3%的人與武漢有過接觸,其中31.3%的人曾去過武漢。其余人既沒去過武漢,也沒與武漢居民接觸。

      論文指出,所有患者的中位住院時間為12天。在住院期間,大部分患者被醫師診斷為肺炎,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休克。

      大多數患者(58.0%)接受了靜脈內抗生素治療,35.8%的患者接受了奧司他韋治療;氧療占41.3%,機械通氣占6.1%。同時,與非重癥患者相比,重癥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比例更高。

      新冠肺炎病死率為1.4%

      該研究的主要復合終點為進入重癥監護病房(ICU)、使用機械通氣或死亡,這些指標曾用于評估其他嚴重傳染病的程度。研究發現,共有67例患者發生主要復合終點,包括5.0%入住ICU、2.3%接受有創機械通氣、1.4%死亡。

      鐘南山等人在論文中表示,新冠肺炎病死率為1.4%,低于此前報道,這可能是由于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所致。

      研究人員還發現,盡管新冠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具有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征可將新冠肺炎與SARS、MERS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例如季節性流感在呼吸科門診和病房更為常見。

      此外,研究人員強調,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最初就診時并沒有發燒或影像學異常,這使診斷變得更加復雜。

      作者指出:“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征、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已有研究預測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趨勢,然而并未適當納入政府近期對各地采取的干預措施、全國復工、武漢與黃岡等地封城對人群疫情變化趨勢的影響。因此,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相關文章

    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熊曉犁團隊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揭示了非典型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的......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受體

    該所研究員賴仞團隊近期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彭小忠和廖國陽團隊以及四川大學趙旭東團隊,共同揭示了轉鐵蛋白受體是另一種通過直接與病毒刺突蛋白高親和力結合而介導新冠病毒進入的受體。《美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誘發炎癥風暴的分子機制

    2023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健偉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quo......

    最強新冠變異株快速蔓延全球12國元旦前后或臨感染高峰

    近期,一種名為JN.1的新冠變異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個國家被發現。據英國和美國衛生機構聲稱,該變異株是當前已知的增長最快的新冠變異株,預計可能引發新一輪新冠感染浪潮。傳播最快新冠變異株來襲當......

    最新研究進展!復旦中山團隊揭示血清蛋白質與代謝組的奧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爆發以來,已成為目前較為嚴重的流行病之一。血清蛋白質/代謝物是監測新冠-宿主間炎癥反應及免疫應答的靈敏靶標,但其在奧密克戎毒株輕癥感染人群中,尤其是在接種疫苗的患者體內特征性變化仍不......

    Lancet子刊|新冠追蹤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發現!

    部分民眾總感覺“陽康”后一直有不舒服的現象,在近期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磅研究中得到了分子層面的科學論證:新冠病毒會對部分感染者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涉及肺、腎、腦、運動能力、血糖、疲勞、嗅/味覺異常、......

    科普只需幾秒PTRTOF在線飛行時間質譜儀器僅靠呼氣可快速識別新冠病毒

    2020年7月,位于法國里昂的CroixRousse醫院宣布,他們正在使用一款新型的高靈敏度人體呼出氣體分析儀,該儀器有望在幾秒鐘內快速識別和檢測出新冠病毒。這款分析儀器的運作方式與傳統PCR測試不同......

    賽默飛LDT案例:靶向PRM蛋白定量方法助力新冠病毒快速檢測

    XpresysLung作為IDH公司的診斷產品,給肺部結節患者帶來福音,該方案利用血液蛋白質組學技術針對組學水平下挖掘出來的潛在標志物進行進一步篩選,并利用算法在實際樣本中學習,最終挖掘出13個bio......

    Nature:科學家識別出冠狀病毒進入人類細胞的特殊受體

    引起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會導致嚴重的急性呼吸道綜合征,這或許就與2019年出現的已知會引起輕度季節性感冒的其它冠狀病毒形成了對比,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何一種冠狀病毒對人類所......

    Cell:揭示新冠病毒在受感染的宿主細胞中啟動病毒復制機制

    人們對SARS-CoV-2冠狀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啟動它的復制過程尚不完全清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人類蛋白SND1與SARS-CoV-2蛋白NSP9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