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的一項最新合作研究為細胞的靶向、精準功能標記研究提供了新的光可控化學探針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可靶向、精準探測不同細胞生命和疾病過程的熒光探針技術,對生命科學的發展和疾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熒光探針易受生物背景光干擾,且通常只能通過被動擴散進入細胞產生待測物識別信號,造成了探測的低精確性。
為解決這一關鍵問題,雙方研究人員通過將螺吡喃光致變色分子、1,8–萘酰亞胺熒光團與具備膜受體主動靶向功能的半乳糖分子共價連接,創制了可通過遠程光控實現細胞精準定位及靶標識別的光致變色熒光探針。研究發現,通過紫外/可見光的循環照射可實現對探針螺吡喃/部花青結構的可逆調控,進而實現探針萘酰亞胺熒光發射的循環“開/關”控制。此外,探針的螺吡喃態與細胞內廣泛存在的硫化物不發生相互作用,而當遠程光激活其部花青態時,探針可迅速與亞硫酸根陰離子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阻斷探針的光致變色活性,使熒光處于恒定的“開啟”狀態。
基于其獨特的光學性質,研究人員進一步應用所構建探針實現了細胞精準熒光標記及光控靶標識別:首先,探針可在水相中形成雙親性膠束,從而通過糖簇與一種膜受體的高親和力識別實現主動細胞定位。同時,通過紫外/可見光的循環調控,探針可在細胞內執行多次可重復的“熒光閃爍”現象,從而提升了熒光探針在復雜細胞內環境中的定位精準度。據悉,探針還可通過遠程光激活策略(即螺吡喃向部花青結構的光調變)實現細胞內源性亞硫酸根陰離子的靈敏探測與定量。
據悉,這項研究工作是在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田禾院士、賀曉鵬副研究員和上海藥物所李佳、臧奕研究員的指導下協作完成的,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華東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張雋佶副教授,同時得到了華東理工大學Feringa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外籍主任Ben L. Feringa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指導建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喬慶龍和研究員徐兆超團隊發展了組裝介導的細胞膜緩沖熒光探針,實現了對細胞質膜的長時間穩定標記和超分辨動態熒光成像,觀察到了質膜絲狀偽足的動態運動和細胞外囊泡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喬慶龍和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能夠與RNA特異性可逆結合,在活細胞內對細胞核核仁穩定成像的“緩沖熒光探針”Nu-AN,實現了對核仁動態輪廓的成像,并通過活細胞......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王福教授團隊在《配位化學評論》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內源性分子靶向的熒光探針用于鐵死亡可視化:目前的進展和未來展望》的綜述論文。醫學部基礎醫學院青年教師舒文杰和醫學部大三......
利用熒光探針監測微環境在細胞成像、疾病診斷、材料缺陷跟蹤和高分辨傳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熒光分子只能檢測微環境中的一種或幾種分析物或物理參數,極大地限制了它們在動態復雜微環境中的應用。開發......
近日,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團隊的謝廷正教授在超分子材料領域取得進展,發現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新型特異性識別甲醛的超分子熒光探針。該研究提供了一種對甲醛進行有效視覺檢測和可逆吸收的新方法,可應......
論文截圖9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儲軍課題組的最新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研究人員研發了在活細胞內具有12倍熒光變化的高性能基因編碼的cAMP綠色熒......
近日,我所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研究組(1818組)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聚集體調控探針,解決了以往蛋白標簽熒光探針在超分辨成像應用中缺乏對多種細胞器通用性標記的問題。該探針基于遺傳編碼技術,實現了細胞內......
如何戰勝惡性腫瘤,是現代科技面臨的重大挑戰性課題之一。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教授關柏鷗團隊和藥學院教授張冬梅團隊合作在腫瘤診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腫瘤在體原位快速診斷與治療一體化技術。相關研......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