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更多的新建住房、公用設施,無不需要更多的能源來支撐。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城鎮化率每提高1%,能源消費至少會增長6000萬噸標準煤。以此估算,未來6年間,新增的能源消費將超過3.6億噸標準煤。
我國本就吃緊的能源供應,如何應對城鎮化加速帶來的考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將怎樣改變現有的能源格局?
新型城鎮化繞不開能源硬制約
—平均一個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其能源消費水平將提升至原來的3倍;城鎮化建設會帶來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大量使用,拉動能源需求
城鎮化意味著會有更多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據測算,每一個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其能源消費水平將提升至原來的3倍。同時,在城鎮化建設中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大量使用也會拉動能源需求。因此,城鎮化進程將使我國能源需求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高速增長。
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的總量基數已然不低。從2002年到2011年這10年,我國的能源消費占全世界的比重從 12.7%迅速攀升至22.4%,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初步核算,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37.5 億噸標準煤。
不僅能源總量大,我國單位GDP能耗也很高,分別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3.5倍,甚至是印度尼西亞的1.7倍。
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張孝德介紹,如果不走出傳統高投入、高消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模式,當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或接近美國時,現有能源根本無法支撐。
能耗高不僅是資源問題,還帶來環境問題。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新能源商會監事長艾豐認為,城鎮化會不可避免地刺激能源總消耗量以及排放量的上升,即便單位排放量下降,可能排放總量仍會不降反升,“所以,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如果不事先做好能源這篇大文章,不從根本上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中國的環境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嚴峻。”
“首先,城鎮化進程也是工業化進程的一部分,工業化本身要比傳統農業消耗更多能源,帶來更大的環境和生態壓力。其次,人口向城鎮的集聚,會產生新的環境和生態問題。”艾豐補充說,在人口分散的農村,一家一戶的垃圾、廢水可能不會形成大問題;但在城鎮中,幾萬戶、幾十萬戶的垃圾和廢水集中起來,各種能源消費所排放的污染物集中起來,對環境的影響就十分巨大。
“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概念,其實‘美麗中國’要比‘富裕中國’還難實現,特別是在‘水泥森林’構成的城鎮則更難。”艾豐認為,城鎮化進程無法繞開能源以及環境這個硬制約,如果不破解這一課題,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可能被卡住,“美麗中國”也會是紙上談兵。
增量中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城鎮化進程中,新增能源部分應當盡量減少化石能源,提高清潔能源的份額
城鎮化既對能源與環境帶來挑戰,同時也帶來難得的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機遇—許多專家有這方面的共識。
目前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是以化石能源為主體,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這就會帶來兩大問題,一是化石能源為一次性能源,用一點少一點,且我國除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都不足,對外依存度會越來越大;二是化石能源特別是占比超過60%以上的煤炭在消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排放,造成環境壓力,而我國目前的環境壓力已經接近極限,60%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霧霾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艾豐認為,要解開能源以及環境這兩大制約、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大量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而城鎮化進程恰恰是加快這一調整的最佳契機。
“首先,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大規模推廣新能源的好機會。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一定會有大量新市區、新建筑出現。新建的城鎮和城市新區應當從一開始就重視能源結構調整問題,把能源消費更多地建立在新能源的基礎上,這樣會大大帶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逐步改變我國的能源格局。”艾豐表示,在一張白紙上描繪藍圖要比在舊圖紙上容易。他拿太陽能的應用舉例說,如果在城鎮化建設中,一開始就采取光電建筑一體化思路去布局規劃,要比城市舊建筑改造容易得多。
其次,城鎮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也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國現行農業生產方式是以傳統的家庭農業為基礎,對能源的使用很少。”艾豐說,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一定會增加對能源的需求。以風電和太陽能為標志的新能源的一大特點是分布式,這就和分散的農業生產形態相吻合。比如,利用柔性很好的薄膜太陽能光伏電池建太陽能大棚,可以因地制宜地就地解決現代農業的能源供應。
張孝德也認為,傳統的化石能源是一種非均衡分布、適于大規模開發、集中使用的能源;而新能源恰恰相反,它分布相對均衡,不需要運輸成本,這些特性使其更加適用于小城鎮,而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恰恰是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太陽能熱水器、電動自行車、沼氣,這幾項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大都在中小城市和農村發展得好,就是佐證。”
張孝德建議,要從戰略的高度,把發展農村和小城鎮的新能源作為中國新能源戰略的突破口。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能源使用具有‘鎖定’效應,基礎設施建下去,就得用幾十年,再改造非常困難。因此,新增能源部分應當盡量減少化石能源,而提高清潔能源的份額。”
走能耗更低的城鎮化之路
—規模較小的城市更節能,綠色建筑節能潛力大,大規模推廣使用新能源
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多能源;而能耗約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反過來影響著人們對城鎮化模式的選擇與考量。
“城市規模影響著能耗。”張孝德告訴記者,好多人認為大城市能源利用相對集中,人均能耗便會降低,這其實是種誤解。調查發現,與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人均能耗會高出兩倍。他舉例說,大城市的高層建筑多、交通成本高、居民吃的蔬菜也要從外地長途運輸,這些都會增加能耗,“從降低能耗的角度考慮,規模較小的小城市優勢更加明顯。”
建筑節能應予以更多關注。2013年,發改委、住建部印發《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要達到20%。推廣綠色建筑,可以節約多少能耗?
據統計,我國住宅總能耗已占全國城市能耗的37%。有專家估算,如果建筑合理采用節能設計,可輕松獲得50% —60%的節能效果。如果現在開始嚴格推行生態住宅標準,預計20年后,在總建筑面積增加150億平方米情況下,可節約建筑用電3500億度,相當于省下 4個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
更重要的還是推廣新能源應用
目前,無論風電設備還是太陽能設備,我國都已經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其中,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制造規模已占世界總產量的60%,風機產量也居世界第一,并涌現出漢能、英利、金鳳、華銳等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
隨著規模和技術的不斷提升,新能源成本高的難題也正被破解。晶硅產業的領頭企業英利集團負責人表示,其自建電站,每度電發電成本已經基本可與居民用電持平。
此外,國家對新能源的扶植政策也越來越到位。近年來,國家出臺明確補貼標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標準達到每千瓦時0.42元。在推廣“光電建筑一體化工程”上,國家出臺了補貼政策,再加上光伏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平價上網的條件基本具備。
“無論從規模、技術還是政策上來看,當前大力推廣新能源的時機都已成熟。這既可以突破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能源供應不足的制約,又能調整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艾豐表示。
人勤春早,大抓落實。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江西省委省政府舉行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暨“十百千萬”工程動員大會。當日,各設區市和部分縣(市、區)同步舉辦本級重點項目開工活動,掀起了新......
新年伊始,隨著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各地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錨定了2......
【據韓聯社2月9日報道,韓國進口車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韓國新注冊的進口轎車數量為13,083輛,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9.4%。協會指出,1月銷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傳統淡季效應,同時受到電動汽車補貼方......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491萬輛,同比增長了57.3%,這一顯著的成績使得中國首次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作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其出口量達到了120.3萬輛,同比激增......
一、大規模電力系統電磁暫態仿真平臺規模化電磁暫態仿真是掌握復雜大電網特性的重要手段。該項成果建立了大型電力系統基礎仿真理論,實現了萬節點級大型電力系統仿真從毫秒級到微秒級仿真的突破,解決了海量電力電子......
據technews報道,由于AI消耗電力將遠遠超出人們預期,OpenAI執行長SamAltman認為,未來AI發展需要尋求能源突破。SamAltman在彭博社于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Econo......
國內首臺民用40立方液氫罐車研制成功并舉行產品發布會,該裝備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在液氫制取、儲運與加注等關鍵技術裝備及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預示著氫能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示范邁出堅實一步。該裝備的......
12月26日,由京能集團主辦的“浮點時代·京能智算”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上莊)發布儀式在京舉辦,宣告由京能集團承建和運營的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上莊)正式上線。中科曙光是該算力平臺的項目建設......
12月23日,作為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國有能源企業,安徽省天然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皖天然氣)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關聯方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皖能集團”)、安徽省皖能資本投資有限公......
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兩年以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在資金保障方面仍存在歷史欠賬較多、融資渠道不足、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生態興則文明興,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