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成為27日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科技新聞。此前,中國科學家已開展了類似研究,英國也在這方面表現出積極態度。這些進展表明,盡管存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仍在繼續前行。
基因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近年來,在有著“基因剪刀”之稱的CRISPR技術的推動下,全世界掀起了基因編輯研究熱潮。最新研究由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實驗室開展,目的是根除或修正家族遺傳的致病基因。
由于論文尚未發表,米塔利波夫的研究細節沒有對外公布。但率先報道此事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最新工作“令人信服地”表明,CRISPR編輯技術存在的脫靶及鑲嵌兩個問題可以避免。這兩點正是臨床應用中修改人類生殖細胞的主要技術壁壘。
科學家利用“基因剪刀”,對人類胚胎“動手術”始于2015年。中國中山大學黃軍就團隊當時報告說,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對人類胚胎中有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癥的一個基因進行了修改。
但由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存在倫理爭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當時發表專門聲明,重申美國聯邦政府的資金將不會支持在人類胚胎中利用任何基因編輯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對基因編輯研究定“規矩”被迅速提上日程。2015年12月,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在華盛頓召開了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各方在會上達成共識,允許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但強調指出,現在就把該技術投入臨床使用的做法“不負責任”。這是國際上首次為基因編輯研究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在這之后,中國科學家又報告了兩次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而英國也首次批準一個研究團隊利用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
這些進展說明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研究“不可阻擋、不可避免”,“即便美國沒有做,其他地方也會做”,美國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主任埃里克·托波爾對美國媒體評論道。他認為,雖然目前美國正在開展多項利用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多種疾病的試驗,但要獲得治愈效果,還得從胚胎階段開始研究。
也有不少專家呼吁謹慎行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基因導入技術專家西蒙·沃丁頓在一份聲明中說:“總體而言,我們對許多疾病基因的功能了解還不夠。如果沒有更多研究就對大量基因進行編輯,我們不知道這樣做的益處是否會大于潛在傷害。”
理論上,基因編輯可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不僅能修改胚胎、消除遺傳病,也能用來改掉各種生理小毛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讓父母按“訂單”生育孩子,但是這種“設計嬰兒”是許多人認為不應跨越的界限。
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更多研究的開展,人類對胚胎基因編輯的利弊認識日益深入,國際上的反對聲音可能會越來越小。今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家醫學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嚴格監管的條件下,未來有可能批準早期胚胎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不過只能用于防治嚴重病癥。
正如斯坦福大學法律學教授、生物倫理學家漢克·格里利在社交媒體上所言,“關鍵點”在于沒有人試圖把編輯過的胚胎植入子宮,沒有植入的研究型胚胎就“沒什么大不了”。
就現階段而言,基因編輯技術還處于研究初期,安全風險確實存在,倫理問題也必須認真嚴肅對待。“對那些要避免嚴重遺傳病遺傳后代的夫婦而言,可考慮采用已成熟的替代方案,包括產前診斷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英國蓋伊和圣托馬斯國民保健基金會臨床遺傳學教授弗朗西絲·弗林特在一份聲明中說。
全球約有200多萬人因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失明,被稱為“不可治眼病”、“家族的夢魘”,其中以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最為常見,缺乏有效治療。基于CRISPR的基因編輯......
構成促癌基因的代碼中只要改變一個字母就會明顯影響腫瘤的侵襲性或癌癥患者對特定療法的反應,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Biotechnology上題為“Generationofprecision......
現有許多熒光標記活細胞的方法都涉及對細胞的基因修飾,因此不適用于研究人類活胚胎。而在最新發表于《細胞》(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種無需基因修飾的熒光染色技術,并首次捕捉到了分辨率達細胞......
以色列一家生殖科技公司日前研發出一種人工智能(AI)優選胚胎技術,可有效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2日報道稱,該技術通過AI軟件對體外受孕的胚胎進行篩選,從而提高胚胎移植后的著床成功率。這......
自2012年CRISPR-Cas9技術問世以來,基因編輯便駛入了快車道,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如果將CRISPR-Cas9比作能夠破壞目標基因的分子剪刀,那么baseeditor(堿基編輯器)可以稱為分......
2021年11月,李國田決定向《自然》投稿。“這是我們第一次投稿《自然》雜志,第一稿算是‘投石問路’,能給一個修改機會就算成功!”他的博士生沙干說。《自然》審稿人還真的給了修改機會——長達22頁的建議......
《自然·通訊》30日報告了一種制作人工病毒樣載體的方法,所制載體能進入人類細胞執行特定任務,如基因編輯。這種大容量、可定制化的納米材料為未來基因療法和定制化醫療帶來新希望。病毒是一種高效的生物“機器”......
生物活著的每一秒,心臟都在跳動。構成心臟的心肌細胞是當之無愧的耐力型選手,它們通過收縮使心臟跳動。此前的研究發現,胚胎心肌細胞主要靠燃燒葡萄糖和乳酸獲得能量。一旦成熟,它們就轉為依靠燃燒脂肪酸(脂肪的......
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創造了一種針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質粒,有效地預防和逆轉了抗性。該工具在實驗室實驗中顯示出有希望的早期結果,開辟了一種潛在的新方法來對抗抗菌素抗性......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0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編輯的人類心臟細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體內,結果表明,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長其運動時間,相關技術的人體試驗可能在202......